谋说天下·谋清 精彩片段:
第四章 开启盛世
4、以农为本,康熙亲种试验田
清朝夺得政权后,国内仍处在战乱之中,社会动荡,耕地荒芜,水灾、旱灾不断,农民们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此时清朝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就是民生,抓农桑。亲政以后的康熙皇帝,在逐步平定动乱后,开始把目光放在民生问题上来。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康熙从继位后就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他施行了众多举措,其中包括:停止圈地、奖励开垦、废除田赋、免除丁银、惩治贪官、兴修水利、劝农扶桑、救济灾荒、郊外观稼、奏晴雨折、改良品种、关切丰歉等。只要把这些一一做到点上,所面临的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
康熙十一年,十九岁的康熙帝决定亲自到先农坛祀神耕田。这个决定其实在康熙心中酝酿已久了。不但可以表示自己大力发展农业的决心,还能为天下的百姓做一个表率。他把这个想法跟诸位大臣一说,马上得到他们的支持,并且把祀神耕田的消息昭告天下。
二月二十日早晨,康熙身穿礼服,带领百官,从紫禁城出发,到祀神耕田的地点先农坛。
先农坛是历代皇帝举行祀神耕田的地方,但是自明永乐后,这个地方就没有举行过一次这样的仪式,先农坛逐渐快被人遗忘了,人们只知道京城里有个先农坛,面积不小,却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康熙在先农坛里转了一圈,满眼竟是萧瑟衰败的景象。康熙心里就有些酸楚,扭头对身边的大臣说道:“此次仪式后,先农坛务必要重新修筑一下,这样衰败的景象如何能同‘丰衣足食、国泰民安’这八个字相连?”
随从的官员见康熙动了怒,全部俯身跪在地上大呼有罪。康熙摆手说道:“罢了,看来朕真要重视这个祭祀仪式了。”说着,他问礼部尚书,仪式什么时候开始。
礼部尚书告诉康熙,仪式分三个阶段:十点时,祭祀先农之神,下午两点时行耕猎礼,按照传统礼仪的做法,帝王要耕地来回三次,亲王要耕地来回五次,九卿要耕地来回九次,其次便是晚宴,其含义是享受劳动所带来的成果。
十点到了,康熙站立在耕地边,一手持鞭,一手扶犁,随着禾乐奏起,康熙甩响了鞭子。三个来回很快就耕完了,康熙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虽然有些累,但心中也是异常高兴的。他拍了拍手说道:“如今朕亲身体验了一次耕田,心中感慨万千,不是一句两句话能够言明的。这粮食从播种到收,倾注了农民的多少心血。”这时有人扶他到观耕台,面朝南而坐,观看大臣们耕田。
仪式一直持续到很晚才告结束,等过了晚宴已经是深夜了。回去时,康熙想,行耕猎礼,以后是不能间断了,就算自己不能来,也要派大臣们来。这样百姓们才会知道,朝廷一直都没有忘记农民,一直都在关心着他们。
在亲耕礼过去以后,百姓私底下都把康熙叫做农夫皇帝。康熙听到这一消息心中很是高兴,农民已经把自己和他们联系在一起了,这正是康熙心中所企盼的。他在心里权衡道:“农夫皇帝就得和农民紧密地连在一起,光行行耕猎礼可不够。”他把目光投向院子里一株株苍柏劲松,心中突然又冒出一个想法,他决定亲自去试验田,培育好的田种,把田种散发给民间,让农民的田更高产,自己今后就食用自己的劳动成果,那么农夫皇帝对自己而言就更贴切了。
他在西苑建立了丰泽园,园中依照先农坛开辟了一亩三分地,康熙在田里播种了稻子,经过康熙的精心呵护,稻子长势良好,根根茎粗穗大,远处一看便是一片墨绿,富有生机。
康熙对这片稻田很重视,经常三两天就要过来检查一番,稻子有些蔫了,他便亲自动手给稻田灌溉,稻子生虫子了,他便亲自换了衣服到田里去捉虫。有尾随的大臣说道:“皇上这是在宫中深入民间了,我在城外的田地里看过,没有发现有比皇上种得庄稼长得更好的。”康熙当然知道这是一句恭维话,他说道:“种庄稼,我怎么能同百姓们比?他们自生下来便把根扎在了田地里,种田的经验怕是比朕读的书还要多。如今朕能种出这样的稻子来,全是凭借他们的经验而来,朕可不敢把自己捧起来,算来自己还是个庄稼地里的门外汉。”
大臣说道:“皇上这是谦虚了,像您如此呵护庄稼的,庄稼要是长不好,那就说明是庄稼种子的问题。如今看这片稻田的长势,就是个门外汉也能看出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