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帝全传 精彩片段:
第五十四卷 北宋
第二百七十一章 太宗赵光义
一、拥兄自立代兄称帝
宋太宗,初名匡义,又改名光义,即位两年又改名炅。是太祖弟,母为昭宪皇后杜氏。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生,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卒。
经过多年的闯荡,赵匡胤在后周功业显赫,地位日高。比他小12岁的匡义只是一个供奉官都知,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匡义出身于武将之家,父兄均为大将。所以他也从小学习弓马,并参加过一些战阵之事。据后来太宗自己回忆说,他16岁那年,曾跟随父亲赵弘殷南征,屯驻于扬、泰等州。他多次与敌将交锋,敌将往往被他射落于马下。赵匡胤当时驻兵在六合,听说他的弟弟这么能干,非常高兴。匡义18岁的时候,跟随周世宗和赵匡胤,攻打下瓦桥关和瀛州、莫州。其后,当时22岁的赵匡义为其兄代周自立起了重要的作用。作为当事人胞弟的赵匡义最适于出面,沟通内外,结交军士,抚定众心。匡义与赵普部署诸将领,列队包围匡胤寝所,“逼”他黄袍加身。由于赵匡义充当了前台主角,才使得蓄谋夺位的赵匡胤可以扮演一个较为超脱的角色。
因此,赵匡胤一当上皇帝,即任命匡义为殿前都虞侯,领睦州防御使。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五月,太祖亲征泽、潞,讨伐李筠,即让匡义临时担任大内都点检,留守汴京。八月,匡义领泰宁军节度使之职。十月,太祖南征据扬州反抗的李重进,匡义为大内都部署,仍留守京师。建隆二年七月,太祖任命匡义为开封尹,同平章事。这时,为了避讳,匡义改名为光义,匡美也改名为光美。
杜太后对次子光义格外疼爱,但是要求也比较严格。光义每次外出,太后总是要他与赵普在一起,并且刻画日影约定归来的时间,光义从来不敢违背母命。杜太后要光义多与赵普接触,一是为了让光义向赵普学习处事之道,二是因为赵普是太祖甚为倚重的国家重臣,结交他可以巩固和提高光义的地位。这些也是杜太后的深远用心。
担任开封府尹,对于赵光义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作为国家首都的行政最高长官,开封府尹对国家军政要务起着上承下达的作用。从建隆元年到开宝元年(公元976年)光义当了16年的开封府尹,锻炼了实际处理政务的才能。他利用开封府尹的地位,在开封府中广延豪俊,聚集一批幕僚、军校,文武皆备。通过广置党羽,内外交通,光义在开封府时势力大盛,威望日高,羽翼渐丰,为他日后争夺帝位及治国安邦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赵匡胤为人较为厚道,对光义兄弟情义甚重。有一次光义生病,匡胤身为皇帝,仍亲手为他灼艾。光义失声叫痛,匡胤大概是要为其弟分担病痛,也取艾自灸。遇有军国大事,也多与之商议。不过,作为政治家,二人并非亲密无间。他们的矛盾通过一件事即可看出。光义在开封府时,有个青州人到京城来,带着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子,光义见她秀美出众,想买下,那青州人不答应。光义手下有个叫安习的,自告奋勇愿办成此事,他用手段将青州女子偷偷地买进开封府。后来太祖知道了这事,下令追捕安习,安习只好藏于晋王宫中,直到光义做了皇帝,他才出来。太祖严捕安习,分明是对光义的一种警告。
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宋太祖赵匡胤突然驾崩,于是光义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二、伐汉收功攻辽败绩
不管杜太后遗诏是否真有其事,赵光义以皇弟身份继承皇位,从正统的封建世袭制角度看并非名正言顺。而且在太祖平定诸侯国的统一战争中,赵光义没有任何建树。他感到要想巩固帝位,帖服人心,必须树立自己的威望。太宗即位后,割据漳泉的南唐平海节度使陈洪进亲自到开封朝贡。太宗封陈洪进为检校太师。吴越立钱俶于是决意上表,献出所管辖的土地,户籍和军队,削去吴越国号。太宗封钱俶为淮海国王,其子弟多人以官职。吴越旧地反对纳土的官吏,受到太宗的坚决镇压。至此,宋朝完全统一了南方各地,太宗于是把主要兵力转向北方的北汉和辽朝。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下令再次进攻北汉。任潘美为北路都招讨使,率领勇将崔彦进、李汉琼、刘遇、曹翰、米信、田重进等,四路出兵,分攻太原,把太原城围得水泄不通。宋太宗吸取了以往失败的教训,特派邢州判官郭进为太原、石岭关都部署,阻截辽朝援军。
北汉主刘继元见宋军来攻,急忙遣使向契丹求救。开宝八年时,辽朝曾与宋廷订有和约。因为当时宋朝忙于统一南方,故对辽采取和好的态度,以免两面受敌。契丹也忙于内部事务,双方都乐意保持着通好的关系。太宗预料契丹必出兵助汉,故于四月间下诏亲征,率领延美等到太原督战,在太原城外筑起长围,断绝城内的一切物资供应。双方苦战至五月,北汉指挥使郭万超潜行出城,投奔宋营,刘继元帐下诸卫士也多出降。北汉亡,至此,所谓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全部结束。
太宗乘灭北汉的余威,率大军于太平兴国四年六月进抵易州。辽刺史刘宇本是汉人,献城投归宋营。太宗留兵千人协守易州,又进攻涿州,辽涿州判官刘厚德亦为汉人,复开城纳降。宋太宗见旗开得胜,连下二城,非常高兴,乘胜率兵进抵辽之南京(今北京市)城南,命宋偓、崔彦进、刘遇、孟玄哲四将各率军兵四面攻城。守将耶律学古拼命抵御,太宗亲自督战。然而宋军围伐太原日久疲敝,今又攻城不下,已经懈怠。这时辽朝已派援军来救。探卒入报,辽将耶律休哥为前锋,已至高梁河。太宗命大军拔营齐起,前往高梁河迎敌。快到河边时,只见辽兵有数万人越河而来,双方摆开阵势,金鼓齐鸣,旌旗飞舞,宋军奋力激战,辽兵伤亡惨重,渐往后退。太宗见辽军将要支持不住,遂命宋军猛攻。正在这时,又有两队辽兵,分左右冲杀而来。左翼为辽将耶律斜轸,右翼为辽将耶律休哥。二人都是辽国良将,善于用兵,宋军抵挡不住,纷纷败退。耶律休哥趁机直取太宗,太宗急命左右护驾,但诸将被辽兵分割散乱难以顾及,太宗仓皇失措,幸亏辅超、呼延赞等人赶到,奋力遮护,保卫太宗南奔至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