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多少事 精彩片段:
1911天地玄黄
第七节
武昌惊天动地的枪炮声于11日传到北京,清廷急令陆军部大臣荫昌带兵南下镇压。这个时候,河南彰德府(今安阳市)洹上村一处庄园里,一个身矮体健、目光如电的半百老头身披蓑衣、手持鱼竿端坐在秋雨蒙蒙的池塘边,嘴角微微露出一丝笑容。
这个人就是对民国史产生了巨大影响的袁世凯。
1881年,二十二岁的袁世凯科举失利,弃文从武,以其过人的精干走上一条青云之路。1895年,在李鸿章的举荐下,赴天津督练新式陆军。练兵地点在塘沽至天津间的某地,因那里有一个小火车站,著名的"小站练兵"由此得名。
袁世凯是清末军政界的罕见之才,他对军中大小事务了如指掌,连最基层的军官都可以认全。呕心沥血中,他却经常说:"这毕竟比读书做文章容易得多!"一派大将风度。
袁世凯在小站练兵的成绩可以从一内一外两个大人物的评价中窥见一斑。1896年,督办军务处大臣荣禄到小站检阅了新建陆军后,回京后在给皇上的报告中说:"近年所见各军,尚无出其右者。"1898年,英国海军司令贝思福到小站参观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后,给予极高的评价,对袁世凯也大加称赞。
然而袁世凯的理想可绝不仅仅做个称职的军官,然后搞个统领天下兵马的传统荣耀。清末的乱世中,他的目光看得比一般文武官员长远得多。当然他也不知天下究竟会发生什么,但已经在为未来着手准备。
小站练兵之时,有这样一个程式:教官向士兵大喊问话:"我们吃的是谁的饭?"士兵高声答:"吃的是袁宫保的饭!"教官再喝问:"我们穿的是谁的衣?"再高声答:"穿的是袁宫保的衣!"最后问:"愿意为谁效命?"士兵斩钉截铁齐答:"愿意为袁宫保效命!"
不可小看语言对人的意识的控制和感染作用。古人学习,摇头晃脑天天背四书五经,一点教学方法也不讲,结果儒家经典在人们脑子里扎根却比什么都深,原因就是那么一遍遍地背啊背,书中内容就不知不觉在脑子里越钻越深,自然支配了行动。新军士兵们这么拼命喊来喊去,一天又一天,本来疑问"大清国的军队,咋成了你袁世凯家的"的士兵,也慢慢认同自己就是受了袁某人的恩,该当老袁的家奴了。
1901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以其在天津小站编练的新建陆军为基础,着手进行北洋常备军(简称北洋军)的建设。至1904年,先后编成三镇。1905年5月,以北洋常备军、京旗常备军和原武卫右军、自强军一部为基础,在京、津、鲁地区建成北洋六镇。
民国建立后控制中国政局十六年的"北洋军阀",发源就在这里。
在袁世凯的苦心经营下,跟那些松垮腐朽的军队不同,北洋军是一支现代精兵;跟那些深受革命思潮影响的军队不同,北洋军没有受到革命党人的渗透,对袁世凯忠心耿耿。
从1902年开始,袁世凯陆续兼任参预政务大臣、督办商务大臣、电政大臣、铁路大臣等职,号称一身兼任八大臣,势力从军事扩张到政治、经济各方面,远超过了曾国藩、李鸿章这两位在清朝混得最好的汉人官员,成为清廷中最有实力的人物。
那么,这个最有实力的人物怎么在1911年剧变之时跑到了河南乡下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