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多少事 精彩片段:
做伟人还是做小丑:百年一叹袁世凯
第六节
就在此案按法律程序进行并进展颇大之时,痛失栋梁的国民党人除黄兴等少数人保持冷静外,无不切齿痛恨袁世凯。当时正在日本考察铁路的孙中山闻听宋教仁被刺死,悲愤万分,痛感认清袁世凯真面目太晚,立即起兵讨袁。
这次讨袁就是"二次革命"。之所以叫"二次革命",是因为事件过程有点与辛亥革命相似:反袁各地从江西开始纷纷宣布"独立"。宣布独立的先后有江西、安徽﹑上海﹑广东﹑福建﹑湖南以及重庆等地。"二次革命"在孙中山的号召下,以江西﹑江苏为主要战场进行。
袁世凯在宋教仁遇刺后知道国民党马上就要来算帐,因此及早调兵遣将准备。讨袁事起仓促,加上内部黄兴极力主张不要诉诸武力,而可法律解决,"二次革命"仅两个多月就失败了。再不需要羞羞答答的袁世凯下令通缉孙中山、黄兴、李烈钧等反袁人士(这些人只好又流亡海外),并在国会等机构中大力清洗国民党人。
发动二次革命,今天看来,应是孙中山的又一"迷误"。民国初年,效法西方的"司法独立"做得不错,刺宋案按照法律程序走得很规范,总理赵秉钧照样被地方检查厅传讯,所有的证据都指向赵秉钧和袁世凯;而且哀兵动人,社会对深得民心的国民党当家人莫名其妙死于非命广泛同情。然而孙中山在狂怒之下,没有采纳黄兴的意见,立即选择了武力,这就让事情脱离法律轨道,走上"谁打赢了谁有理"的歪路。当然,按照法律把袁世凯送上审判台是不可能,但呼之欲出的法律结论会让他丧尽道义支持,此后很可能再不敢恃势胡来。
一句话:用法律,国民党人难讨公道,但会孤立袁世凯,特别是会为后来开一个"凡事诉诸法律"的好头;而"二次革命",更是会输,却为后来的军阀混战不休开了一个恶劣先例。同样是输,采取"革命"手段,效果远离进步人士的理想。
镇压了"二次革命"的袁世凯,既为清肃了反袁力量而松了口气,又在刺宋案中焦头烂额,充分尝到了共和的厉害。袁世凯现在憋足了劲,要一步步把所有牵绊自己的东西都除去!
早在1913年4月8日,民国第一届国会典礼在北京举行时,袁世凯竟不出席,以示对国会的藐视。
然而袁世凯还有用得上国会的地方,因为他的大总统前还有"临时"二字,想去掉难听的"临时",当个正式的,总不能不要国会投票选举。
当时民国还没有宪法,只以宋教仁起草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代替,因此正常程序是:先制定宪法,再依法选举总统。
而袁世凯已等不及了,他要在10月10日国庆日前正式当上大总统,就来个"倒着走":先选总统,再制定宪法。
袁世凯以国家没有正式总统跟国际上打交道不方便为由,要求从速选举总统;接着,也急于去掉"临时"二字的副总统黎元洪在湖北领衔,会同十九省都督、民政长发出通电,主张先选总统,后定宪法;再接下来,进步党人在众议院提出先制定《大总统选举法》,再制定宪法。
10月4日,《大总统选举法》制定完成;10月6日,大总统开选。
《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选举须有选举人总数三分之二以上出席,用无计名投票方式,得票超过总票数四分之三以上者当选;若第一轮无人符合当选,则进入第二轮;第二轮再无人当选,第二轮里得票最多两人为候选人进入第三轮,第三轮两人里得票多者并超过总票数一半者当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