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多少事 精彩片段:
远东之都”的魔爪:上海滩绑票掠影
第一节
欧洲人把欧洲以东的地区称为“东”。离欧洲近的,叫“近东”;不远不近的,叫“中东”;很远的,叫“远东”。东亚、东南亚这一带,就是远东。
在远东,有这样一个地方:它正好居于东亚大陆东海岸线的正中,它的背后是一条横贯几乎整个中华大地的长江,它的周边是肥沃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依托地是鱼米之乡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上天几乎把最优越的条件集中给了这里。
这个地方就是上海,民国时期发展为“远东之都”的东方巨城。
6000多年前,上海西部已经成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江南置会稽郡,上海属会稽郡的海盐县;隋唐之际,小渔村上海隶属苏州府华亭县;宋绍熙三年(1192年),上海设镇,以今十六铺一带的小河“上海浦”为镇名,“上海”这个正式地名出现了;再100年后,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置县,上海县隶属江浙行省的松江府。
拥有得天独厚条件的上海逐渐发展着。唐以前,今上海地区不过千把居民;宋设上海镇时,人口达到10万;到元代,上海县境内已有市镇37座,全县72502户,人口30余万;明洪武年间,全县人口52万,相当于今天一个中等县了。
我们有个印象,就是鸦片战争后清王朝被迫开放上海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时,上海还是个“小渔村”。这个印象并不准确,1842年,上海城区人口23万,已是全国第12大城市。
对于一个封闭的封建帝国版图而言,上海不过是个沿海的“边远”地区,封建王朝并不对它格外重视,甚至是“海禁”的防范重点。但把全球看成一盘棋的西方人却对这个地方惊叹、垂涎不已,早在1756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毕谷就向英政府建议,要占领上海;1832年,东印度公司职员林赛和传教士郭士腊来到上海,发现7天内竟有400艘商船停泊上海,他们回国后立即大力宣扬上海是仅次于广州的最佳通商口岸。
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的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这场划时代的战争后,中国由古代进入了近代,上海也被强行纳入了西方强国的殖民体系,由一个普通的沿海城市成为中国契入世界经济文化最领先、最充分的地方。
西方人深知这片土地的非凡潜力,给予它以格外的青睐。1845年11月,在洋泾浜以北、李家场以南,产生了第一块外国人居留地。1845年,英租界开始设立;1848年,美租界开始设立(英美租界1893年合并为公共租界);1849年,法租界开始设立。到1899年,公共租界已扩张到33500亩,基本相当于今天清华大学占地面积的6倍;1914年,法租界也扩张到15150亩,相当于3个多今天的北京大学。
背靠整个中国,面向浩瀚大洋,沐浴欧风美雨,上海迅速发挥出巨大能量。1880年,上海人口突破百万,不久超过北京,成为中国第一大城市;民国四年,即1915年,上海人口突破200万,成为中国第一座人口突破200万的特大城市;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1927年,上海人口264万;进入20世纪30年代,1930年,上海人口达到314万;到民国终结的1949年,上海人口为540多万,而当时中国的第二大城市、北方第一大港天津才190万人。
这座庞然大城,是帝国主义从经济、文化上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渗透的桥头堡。在民国时代旧中国普遍闭塞、萧条、落后的背景下,繁华、先进的上海至今还是内地一些地方、甚至包括台湾人神往的神话。1933年,上海工业资本占全国工业总资本的40%,工人数占全国工人数的43%,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50%。1936年,上海贸易总值占全国的75.2%!而且,上海的电影制片、图书出版、报刊发行、游艺娱乐等产业都占中国首位。
上海,是民国时代中国的工商金融中心、文化教育基地、海陆交通枢纽、社交消费聚点,也是远东经济贸易第一城。今天名声赫赫的东京、香港、首尔、新加坡、台北,那时都远远不能望上海项背。今天的“东方之珠”香港,在40年代和上海比,据说就象拿今天的银川和上海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