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中国高层新智囊_第十七章 李希光 劈斩中国形象“妖魔化” 天才的新闻敏感度,最神速的新闻出击

章晓明
政治经济
总共156章(已完结

中国高层新智囊 精彩片段:

第十七章 李希光 劈斩中国形象“妖魔化”

李希光,1959年10月生。现任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台办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国务院新闻办咨询专家组成员、中国记协特邀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新闻界》副主编、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四川大学客座教授、《中国青年报》特聘专家,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Sources》月刊中文版主编、萨尔斯堡美国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2000、2001年度)、哈佛大学新闻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心研究员、新华社高级记者、《华盛顿邮报》客座记者。

“民族主义者”也是一个被妖魔化了的词语。在人们心中,它已经成为一个狭隘和偏见的代名词,这个词语用在我身上就像“文革”中人们在我头上扣“帽子”一样。

——李希光

天才的新闻敏感度,最神速的新闻出击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的李希光教授被人封上一个十分吓人的“称号”——“中国新闻界第一号混混”。

且不说赐名者出于何种目的,光这个称号在因特网和清华园的不胫而走就足可令人心惊肉跳——真不知从何说起——但它似乎满足了赐名者冥冥中所祈望的轰动效应。

李希光1959年10月13日出生在江苏。l966年,他在家乡的一所煤矿子弟学校上小学一年级,当时正逢“文化大革命”爆发,在煤矿任总工程师的父亲作为这个煤矿的“头号反动技术权威”被遣送到贵州山沟里劳动,母亲由于“家庭出身不好”,被发到一个砖瓦厂烧窑,他只有靠70多岁的奶奶照顾。由于家庭背景的影响,李希光没有玩伴,不能参加少先队,受尽歧视。有一次,奶奶站在家门口,看见一群放学的孩子在校长和工宣队的怂恿下高呼口号侮辱李希光,顿时大怒,挥舞着拐杖,追打那群红小兵。因为这件事,奶奶一病不起,不久就病故了。从7岁到13岁,李希光都是在痛苦、孤独和恐惧中度过的。

1976年9月,16岁的李希光到丰沛煤矿当工人。他发誓要做一个有出息的人,便开始苦学英语。两年后,他以全国少见的高分考入南京大学外文系。

1982年李希光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学习理论物理,1985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读硕士,获法学硕士学位。

这时他一边读书一边开始为《中国日报》撰稿。为了获得多的新闻线索,他一下课就骑着自行车满城采访,收获甚丰。常常有几篇稿同一天登上《中国日报》的不同版面。由于他的勤奋和报道的新闻独特,很快成为《中国日报》特约撰稿人。

1986年,安徽萧县孤山煤矿发生事故,有72个工人被大水淹在矿井里。李希光一听到消息马上背着他的那台老式打字机,坐了一夜硬座火车到孤山煤矿。第二天,他对被救的20多个工人逐一进行采访,又连夜写成7000字的长篇报道传真给《中国日报》,同时用快件把现场救援的照片寄出。《中国日报》很快把他的报道的照片刊登出来,美联社迅速转载,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1988年7月李希光研究生毕业进入新华社中央新闻采编室任记者,一干就是12个年头。

《华盛顿邮报》每年要从全世界选10个青年级的国外记者,要求35岁以下。1995年李希光正好35岁,英文水平很高,被选中。他来到《华盛顿邮报》国内部,在华盛顿地区做记者,主要是报道环境新闻、科技新闻、医学新闻、人口、与科技密切相关的新闻。

李希光有一种天才的新闻敏感。在担任编辑室主任期间,他能从每天发生的各种信息中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然后组织大家采访。由他布置的采访报道,常常被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等世界大通讯社采用。

作品简介:

从“中南海专家讲座”制度的建立,到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上对专家学者建言的重视,不难看出,在政府与学界、政治与知识分子之间,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正在形成,并逐渐制度化。这种变化根源于执政党的成熟,也与知识分子对中国现代化之路复杂性的认识更趋理性、建设性有关。

本书以第一手的权威资料和大量采访亲历,忠实地反映出这些专家学者的思想成就,从其个人的“呼吸”中可以体悟到国家运行的大气息。

作者:章晓明

标签:章晓明中国高层新智囊政治社会科学

中国高层新智囊》最热门章节:
1第十九章 宫少鹏 外交作为各种矛盾的纠合处,内中有深刻的学问 被误传为宫达非之子2第十八章 李际均 “兵马未动,学术先行”的解放军老将 附录 抗美援朝的战略遗产3第十八章 李际均 “兵马未动,学术先行”的解放军老将 孙子兵法“柔武”战略应得到发扬4第十八章 李际均 “兵马未动,学术先行”的解放军老将 战争是两种哲学、两种智慧、两种道德和勇气的较量5第十八章 李际均 “兵马未动,学术先行”的解放军老将 设计并建成第一个具有立体作战能力的集团军6第十八章 李际均 “兵马未动,学术先行”的解放军老将 野战部队军事主官兼博士生导师7第十七章 李希光 劈斩中国形象“妖魔化” 附录 为什么中国不敢“妖魔化”美国?8第十七章 李希光 劈斩中国形象“妖魔化” 美国新闻媒体不真实背后的利益因素9第十七章 李希光 劈斩中国形象“妖魔化” 提倡“网络实名”,引发全面争论10第十七章 李希光 劈斩中国形象“妖魔化” 中国形象被美国“妖魔化”有其根本政治原因
更多『政治经济』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