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中国高层新智囊_第十七章 李希光 劈斩中国形象“妖魔化” “警犬新闻学”与“找故事的艺术”

章晓明
政治经济
总共156章(已完结

中国高层新智囊 精彩片段:

第十七章 李希光 劈斩中国形象“妖魔化”

“警犬新闻学”与“找故事的艺术”

1999年,李希光从哈佛回国不久,朋友告诉他说,清华大学的王大中校长要请他吃顿饭。

王大中是国家“863高科技计划”能源领域首届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20世纪60年代参加我国自建的屏蔽实验反应堆的设计、建造和运行;70年代中期以来,主持领导高温气冷堆的研究开发工作,提出一种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的新概念;80年代开创了核供热堆的新研究领域,主持设计、建造,并于1989年起成功地运行了世界上第一座5兆瓦壳式低温核供热堆。

李希光久仰王大中校长的大名,并对他在我国能源科学领域所做出的贡献钦佩不已。

王大中与李希光的历史性会见终于到来了。在那个饭局上,王大中表达了他对清华人文学科的殷切期待,两人一拍即合。

李希光对王大中说,“地球村”时代已经到来,新闻的形式在以奔腾处理器的速度扩张,那些10年前的资深编辑们和新闻系的教授们今天已对此不知所措,中国需要有一门有开拓精神的新新闻学。

饭后第二天,清华大学决定创办国际传播研究中心,这让李希光备受鼓舞。不久一个崭新的清华新闻学概念在李希光的脑海中孕育而成,而此时的清华也为未来的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准备了一个“秘密武器”,编号叫“新闻9”。

1999年12月10日,由李希光挂帅的中国第一家专门研究国际传媒和国际舆论的机构——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宣告成立,世界新闻界把目光聚集到清华园。

中心聘请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媒体专家,如美国《科学》杂志主编艾利斯·鲁宾斯坦,哈佛大学新闻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心主任马文·卡博教授,克林顿总统的媒体顾问、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汤姆斯·帕特森博士等。中心还聘请了约30位来自美国、法国和国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担任研究员和客座研究员。

李希光决心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把研究中心打造成一个独一无二的新闻传播平台,使之成为在新闻传播、政治传播和国际传播领域能与西方传媒和学术界平等对话的学术重镇。

中心成立后即召开了第一个学术研讨会——“21世纪中国国际形象的构建研讨会”,邀请来自美国、中国香港、北京、上海等地的专家,围绕“国际传播中有关中国的话题设计”“《北京青年报》与科索沃报道”等议题展开了讨论。这次研讨会一炮打响,引起了世界传媒业的极大好奇。

接着,李希光策划和主办了包括“清华—哈佛新闻传播学合作展望”“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研讨会”“下一代新闻学教育国际圆桌会”“网络新闻与注意力——解剖网上新闻圆桌会”“美国媒体与中国研讨会”“从中美撞机事件的报道看中美两国记者的国家意识”“如何看待中国的新闻改革”“两党政治、中美关系与媒体角色”“网络与中国媒体演变”“全球化时代媒体的力量”等研讨会,影响深远,成就斐然。

中心还先后邀请了50余位国际知名学者和记者来清华参加现代传媒论坛讲座,其中包括美国《科学》杂志主编鲁宾斯坦、哈佛大学政治研究所创始人乔纳森·穆尔、克林顿政府总统助理等。

中心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国际传媒研究学术网站和中国第一个网络新闻实验室,在一种开放、活跃和自由的学术氛围里,为海内外研究人员、媒体专业人员,特别是中青年学者开展富有创新性的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

作品简介:

从“中南海专家讲座”制度的建立,到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上对专家学者建言的重视,不难看出,在政府与学界、政治与知识分子之间,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正在形成,并逐渐制度化。这种变化根源于执政党的成熟,也与知识分子对中国现代化之路复杂性的认识更趋理性、建设性有关。

本书以第一手的权威资料和大量采访亲历,忠实地反映出这些专家学者的思想成就,从其个人的“呼吸”中可以体悟到国家运行的大气息。

作者:章晓明

标签:章晓明中国高层新智囊政治社会科学

中国高层新智囊》最热门章节:
1第十六章 张文木 天鹅绒手套中要有外交铁掌 中国已经进入了“枪杆子里面出主权”的历史阶段2第十五章 沈伟光 信息战:“决胜于未战之前” 附录 21世纪战争畅想3第十五章 沈伟光 信息战:“决胜于未战之前” 指点国是:“制造革命”“思维战”与军事全民化4第十五章 沈伟光 信息战:“决胜于未战之前” 可怕的信息战武器掌握在每个人的手指上5第十五章 沈伟光 信息战:“决胜于未战之前” 杀机孕于无形6第十五章 沈伟光 信息战:“决胜于未战之前” 傅全有把信息战理论“吹风”到中央军委7第十五章 沈伟光 信息战:“决胜于未战之前” 横空出世、锐于凶器的《信息战》8第十四章 宋晓军 大规模、大跨越式发展国防刻不容缓 附录 借鉴经济改革的经验教训谨防变革泡沫9第十四章 宋晓军 大规模、大跨越式发展国防刻不容缓 确保东北亚安全,中国担当着不可回避的责任10第十四章 宋晓军 大规模、大跨越式发展国防刻不容缓 中国军事:为什么要“跨越式发展”?
更多『政治经济』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