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中国高层新智囊_第十三章 海闻 以才通世,从北大到全国的影响力 他的就职标志“学术北大”到“经济北大”的转变

章晓明
政治经济
总共156章(已完结

中国高层新智囊 精彩片段:

第十三章 海闻 以才通世,从北大到全国的影响力

海闻,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北京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经济学博士。曾任美国加州大学经济系讲师、美国福特路易斯学院商学院经济系助教、副教授(终身职)。在美国期间,曾担任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曾主持编写《经济学译丛》《国际经济学译丛》《现代工商管理丛书》等教科书系列。

人民币升值并不一定能够解决美国的经济问题,直接解决美国的贸易逆差比逼迫人民币升值的选择更为明智。

——海闻

他的就职标志“学术北大”到“经济北大”的转变

2002年,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海闻和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双双被擢升为校长助理,分别主管学校的财务和校办产业。他们成为了北大历史上除马寅初外职位最高的经济学人。

从中青年经济学教授中直接提拔优秀人才到学校领导岗位,这在我国的高校中还是不多见的。按照我国先前的惯例,中青年经济学学者大多埋头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很少被提拔到学校高层,直接参与行政管理。

海闻和张维迎在上任之前,学校的财务由党委书记闵维方教授主抓,校办产业由副校长陈章良主抓,而闵书记主动让贤,陈章良调至中国农业大学任校长,于是,学校经过层层审核,决定让精通经济和管理的学人海闻和张维迎接替他们的工作。海闻本身就是北大中国研究中心的副主任,而张维迎则身为光华管理学院的副院长。尽管校长助理的官职并非顶尖,但却有相当的发言权,甚至可操控北大经济命脉;而且根据经验推断,校长助理几乎就是副校长的热门候选人,经过一定时间的磨炼,将会顺利提拔为副校长,跃入学校最高层。有消息称,北大的这种异乎寻常的大动作凸显学校领导着意将传统的“学术北大”打造成“经济北大”。

人们一定不会忘记,北京大学和它毗邻的清华大学在1999年就提出了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蓝图。北大还拟定了实现这一蓝图的时间表,即用17年的时间使北大与哈佛、牛津和哥伦比亚大学平起平坐,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一般来说,一流大学的标准最终是以学术来衡量的,但有识者认为,如果片面抓学术并不能带动大学的全面发展,也并不一定能有效地提高学术水平。从管理制度入手经营大学已成为各大学校长的共识,因而北大擢升年富力强的经济学家参与学校的管理,正是要利用经济学家的专长,打造全新的一流的高等学府。

有不少人担心,“以人为本”一直是北大精神之所在,但自学校有意打造“经济北大”后,校园的商业气息逐渐淹没了以往浓厚的学术氛围,这将无限伤害北大积淀百年的人文精神。

有记者直接将这个问题摆到海闻面前,海闻出人意料地肯定了这一现象的积极意义。他认为,大学培养人才不仅仅是学术方面的人才,优秀的企业家群体也是现阶段高校的培养目标之一,这是对社会变革需求的适应。向校园内延请优秀的企业家和各行业的成功人士对于大学生教育来说具有积极意义,可以给他们提供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成功楷模。现在一个大学生成为优秀的企业家一点也不奇怪,这正是观念和现实变化所在,对于社会发展至为重要。

他同时认为,这一情况的出现在校园里尚属于“特殊现象”,或者称之为“过渡阶段”,之所以出现对于上述现象的抵触和非议,是因为我们以前没有在高校里培养企业家的传统和氛围,专心做学问或者入仕是过去普遍被认同的选择,现在有了新的观点,自然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随着将来高校中走出越来越多的成功企业家,这一现象会趋于正常和合理。

海闻是1982年从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的,毕业后他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自费留学的大学生,前往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滩)经济系攻读研究生。1983年他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后进入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经济系学习,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在美国他曾担任加州州立大学(旧金山)经济系讲师、加州大学(戴维斯)经济系讲师和福特路易斯学院商学院经济系讲师和终身职的副教授。

1993年,留美10年的海闻回到国内,中国市场经济的洪流感动了他,他与“海归派”经济学家林毅夫、易纲、张维迎共同发起并组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心成立一年后,海闻也正式回到了祖国,受聘于母校北京大学,出任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心主任是曾供职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是一个集研究、教学和培训于一体的非盈利性实体机构,当时主要是帮助一些留学有成的人回国发展。多年来这个机构聚集了一批杰出的“海归派”经济精英人才,规模也不断扩大,研究成果丰硕,在中国经济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被称为国内经济学领域的科学殿堂,也令中央高层刮目相看。而取得这一切成就,海闻是功不可没的。

作品简介:

从“中南海专家讲座”制度的建立,到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上对专家学者建言的重视,不难看出,在政府与学界、政治与知识分子之间,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正在形成,并逐渐制度化。这种变化根源于执政党的成熟,也与知识分子对中国现代化之路复杂性的认识更趋理性、建设性有关。

本书以第一手的权威资料和大量采访亲历,忠实地反映出这些专家学者的思想成就,从其个人的“呼吸”中可以体悟到国家运行的大气息。

作者:章晓明

标签:章晓明中国高层新智囊政治社会科学

中国高层新智囊》最热门章节:
1第十九章 宫少鹏 外交作为各种矛盾的纠合处,内中有深刻的学问 被误传为宫达非之子2第十八章 李际均 “兵马未动,学术先行”的解放军老将 附录 抗美援朝的战略遗产3第十八章 李际均 “兵马未动,学术先行”的解放军老将 孙子兵法“柔武”战略应得到发扬4第十八章 李际均 “兵马未动,学术先行”的解放军老将 战争是两种哲学、两种智慧、两种道德和勇气的较量5第十八章 李际均 “兵马未动,学术先行”的解放军老将 设计并建成第一个具有立体作战能力的集团军6第十八章 李际均 “兵马未动,学术先行”的解放军老将 野战部队军事主官兼博士生导师7第十七章 李希光 劈斩中国形象“妖魔化” 附录 为什么中国不敢“妖魔化”美国?8第十七章 李希光 劈斩中国形象“妖魔化” 美国新闻媒体不真实背后的利益因素9第十七章 李希光 劈斩中国形象“妖魔化” 提倡“网络实名”,引发全面争论10第十七章 李希光 劈斩中国形象“妖魔化” 中国形象被美国“妖魔化”有其根本政治原因
更多『政治经济』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