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你看到过日出 精彩片段:
回返未来
九
司马迁著《史记》,行文简洁,惜墨如金。关于举世共仰的都江堰工程,关于都江堰的设计者建造者李冰,只有寥寥数语:“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仅此而已。
世界各地,保留下来古建筑物很多,论其文物价值,不便区分高下。有一点可以肯定,没有任何一个建筑工程,能比都江堰,如一部永动机,从公元前256年启动,至今还在照常运转着,两千多年不喘息一下。《史记》成书,晚于都江堰约一个半世纪,想来是距离太近了一点,还来不及以历史的眼光,对这项工程做出充分的检验和认知。经历了两千多年的世事沧桑,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说,都江堰实在是水利史上绝无仅有的神品,原来是很值得太史公花费一些笔墨的。
都江堰位于青城山脚下,青城山是中国十大丛林之一,周围地区道教盛行。为祭祀李冰建起的二王庙(旧称李公祠),便是由道士住持;当地流传着许多关于李冰的民间传说,也多属于仙话。川西平原历来受到岷江威胁,唐宋以来有过若干次特大洪水,总是安然无恙。这分明是由于都江堰发挥了“辟沫水之害”的防洪作用,传说中故意无视这个事实,却说李冰羽化仙逝,不肯远走他乡,依然在守护着古蜀郡一方的平安。是他屡屡用符箓道法降伏了岷江的河神水怪,才一次又一次免去了水灾。又传说李冰引郫江和检江穿过成都,担心会带来水患,于是刻了三只石犀,安放在城内石桥下,果然压住了水精,不能为害。于是有了浣花草堂杜工部的一首《石犀行》:
君不见秦时蜀太守,
刻石立作三犀牛。
自古虽有厌胜法,
天生江水向东流。
蜀人矜夸一千载,
泛溢不近张仪楼。
……
八
治理江河,古来就有各种不同的主张,我们不能说,只有李冰的方法才是唯一切实可行的。现在有了电力,有了钢筋水泥,有了电子计算机系统等等新科技,人们更不屑于再去仿效都江堰。可是你又不能否认,都江堰是值得我们效仿的永远的经典。
如果可以斗胆为《史记》作一点补充,约略的几句言语,说明都江堰的不同寻常,我应当怎么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