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作品选 精彩片段:
译后记
本书收录了俄国大作家普希金的全部小说。其中有好几篇作品我国早就有过译本,但有些篇似乎还是第一次译成中文。译者自不量力,将它们全部译出,集结成这一册,主观愿望是想向读者提供一个较为完整的本子。
本书是根据苏联国家文学艺术出版社1960年版《普希金全集》第五卷译出的,也参照过其他的版本。苏联出的《普希金全集》各种版本,注释有详有简,编排大同小异。各版全集中,小说都收进一卷之内(或第五卷,或第六卷),编排体例方面大都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叫"小说",第二部分叫"未完成的作品、片断和素描。"但是,第一部分中也收录了未完成的作品,例如《彼得大帝的黑奴》分明是一部未完成的小说,但偏偏又放在第一部分之内——揣摩其用意,大概是因为这类作品虽未写完,但文字比较多,已经初具规模了。由于出现了这种情况,各种版本中小说这一卷的第一部分的编目就不尽相同了。例如,文学艺术出版社1960年版全集第五卷中就未收进《书信小说》这一篇,而科学院出版社1950年版全集第六卷却收了进去。译者以为,这一篇文字比较多,作品初具规模,便把它译了收进本书之内。又如,《1829年行军时前往阿尔兹鲁姆旅行记》这一篇,文学艺术出版社1960年版全集第五卷收录了,而科学院出版社1950年版全集第六卷未收。译者以为这一篇不是小说,而是旅行记,因而没有译出。除了这两篇收录情况略有出入外,其他各篇收录情况与编排次序都大体相同,译者依次全部译出。至于"片断和素描"这一部分,只从其中选译了两篇作为补充,其余则略去不译。译出的两篇,一是《宾客聚集别墅》,因为列夫·托尔斯泰在创作《安娜·卡列尼娜》时受到过这一篇的启发,而我国文学评论的文章多年来不止一次引用过这一条材料。译者译出此篇,想把它作为一份资料提供给读者。第二是《我们在别墅里度过了一晚……》,因为这一篇跟《埃及之夜》是姊妹篇,译了此篇以便读者对照阅读。
下面,译者想就每一篇的创作情况简略地提供一点资料。
《彼得大帝的黑奴》是一部长篇小说。普希金1827年7月动手写作,1829年,这部小说的两个片断曾在文集《北方之花》上发表。可惜普希金早逝。这部小说没有写完,连书名也没有确定,《彼得大帝的黑奴》这个书名是他死后别人加上去的。
这是一部历史小说,普希金想在其中再现雄才大略的彼得大帝用"铁的意志"改造俄罗斯的整个历史时代。小说里有个中心人物,这就是黑人伊卜拉金姆——其实就是普希金的曾外祖父汉尼巴。
阿卜拉姆·汉尼巴(1697——1781)是阿比西尼亚(现名埃塞俄比亚)一个酋长的儿子,被土耳其人所俘获,被解押到君士坦丁堡。一个俄国使节买下了他,送给彼得大帝作为一件礼物。彼得很喜爱他,收他做养子,派他去法国留学,后来又封他为贵族。他是个军事工程师,功勋卓著,晋升为元帅,活到八十四岁的高龄才去世。
阿卜拉姆·汉尼巴两次结婚。第二个妻子生的一个儿子名叫奥西普,奥西普的女儿娜杰日达便是普希金的生母。普希金从小就对这段奇特的、富有戏剧性的家史很感兴趣。他在诗中多次提到自己是"非洲人"。他念念不忘要艺术地再现这段家史。1825年初,他给弟弟的一封信中写道:"你要建议雷列耶夫(十二月党诗人——译者注)在他新的长诗中把咱们的曾外祖父作为彼得大帝的随员加以描绘。他那黑人的嘴脸对整个波尔塔瓦战役起了奇妙的作用。"关于这位老祖宗的材料,普希金是从老祖宗的儿子,即普希金的伯外祖父彼得那里获悉的。此人在他垂老之年住在普希金的田庄米哈依洛夫斯柯耶村附近。诗人去拜访过这位老人,收集了关于老祖宗的材料。那批材料是他的伯外祖父用德语写的。
就已经写成的几章看来,小说有几处与史实有些出入,或者是因为普希金没搞清楚,或者是他有意变更。
——他硬说汉尼巴是"黑人",其实不是,是阿拉伯人。
——汉尼巴娶的不是俄国大贵族的姑娘,而是个希腊女人,名叶甫多基娅。结婚不是在彼得大帝生前,而是在他死后,在安娜女皇执政的时候。因此谈不上如小说中所描写的天子做媒的事。
——汉尼巴第一个妻子对他不忠,有外遇,给他生下个白小子(与小说中法国伯爵夫人生下个黑小子正好相反),他终于把妻子送进修道院。这婚后的情节普希金还没来得及写。
其他与史实不符之外还有一些。
由此可见,普希金不是在写传记,不拘泥于史实,而是在写小说,心目中始终有个艺术典型化的任务。
《书信小说》写于1829年。普希金也是打算把它作为长篇小说来写的。小说也没有书名。诗人死后,别人只得用"书信小说"给它安了个一般化的名字。小说1857年才发表。自从卢梭的《新爱洛绮思》发表以后,书信体小说在欧洲颇为流行。普希金掌握了书信体的艺术,本篇有感伤主义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