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定是红楼梦中人_字比笆斗大(1)

周汝昌
文学理论
总共66章(已完结

定是红楼梦中人 精彩片段:

字比笆斗大(1)

女作家张爱玲辞别了人世——这人世是她写作了一生的“对象”。她在时,自然名气不能说不大,但终究有点儿不以为奇,好像也不过“著名”就是了,“著名”的多得是,真如陆机说的,“若中原之有菽”。她一死,这才纷纷悼念追怀,把她的一切都另眼看待起来了,理解了,珍贵了,遗憾了,后悔了……人就是这么样的,这就叫“规律”。

我没有任何资格来写悼她的诔文,因为她虽只小我两岁,真是同世同代之人,却因我素未读过她的小说、散文或剧本,对她的家世生平更是一无所知。不想日前有友人将她的《红楼梦魔》的自序,复印寄来,这才使我大吃一惊!我读了此序,感到悲喜交集,更觉十分惭愧,对不起她——1987年春,在美国时从大学图书馆里借过这本书,那是台湾版的小开本,可是我竟置而未读!你说这会让人相信吗?

为何借在手边而不予理会?现时想来,大约原因有三:一,那时因工作紧凑,所借之书以外文(过去难见)者为主,中文著述只得后推。二,那时兴趣集中在“《红楼》与中国文化”的新课题,见她此书却是版本考证——这是个最麻烦而缠人的主题,我怕一读它,会把我的“精神境界”一下子打乱了,影响我抓紧时间工作的计划。三,说老实话,我一见她用的这“红楼梦魔”四个字作书名,就打心里不喜欢,觉得“气味”不投,更怕纠缠一大阵之后并无真正收获——我目力已严重损坏,读书艰困之甚,实在禁不起滥用目睛的浪费了。

这样,我翻了翻各章的大标题,就推在一旁,直到要还书归馆,也未及重顾。

以上就是我与这位女文星的“联系”了,请想,我又有何资格来写纪念她的文章?

谁想,复印的序文来了,我一口气读罢,这才又惊又喜,又悔又愧!

悔愧与惊喜,只是一桩事情的两面,倘无惊喜,悔恨何来?所以先说说我的惊喜。

我自己弄了半个世纪的“红学”,所遇之人不少,却根本不知道张爱玲才是一位该当崇敬的“红学家”。世上自以为是“著名红学家”的人到处皆是,其实其中有的既不“学”也不“红”,人家张爱玲从来不以“红学家”自居自认,却实在比那些自居自认者高明一百倍。这就使我吃惊不小,使我心喜无量。

她说话很老实——因而也很直率真切,一点也没有“文学家”的扭捏,更无“红学家”的咋呼。她的自序中,你先听这几句——

(看了脂本《红楼》,才知道)近人的考据都是站着看——来不及坐下。

这就把“著名红学家”都兜了根揭了底,学术的事,她用不着客套周旋。然后说她自己——

至于自己做,我唯一的资格实在是熟读《红楼梦》,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点儿的字自会蹦出来。

这已经是好极了!会这么感受,会这么表达的,我愧孤陋,还是第一次(先师顾随先生也说过,他读诗词,好句子不是去寻的,是它自己往我眼里跳!可谓无独有偶,但那不是讲《红楼》,也不是说版本)。

我很惊喜,“红学家”们如过江之鲫了,哪几位敢说这句话。你把异文摆在他眼前,他也辨不清是非高下,正误原篡(雪芹原笔与另手篡改)。

作品简介:

我是才华智慧崇拜者,尤其是倾倒于曹雪芹所说的正邪两赋而来之人,其聪明灵秀之气,在万万人之上的才男才女。……若论真才女,张爱玲其庶几乎?未见第二琪与比肩者也——这就是我想写写她的夙因。

她给自著小说所绘人物像,充分流露出一种英俊之气,是我所仅见的画像高手,令我折服。可见她绝非一个作家之名义所能框住的,她若从事任何一门艺术创作,都会是第一流的大家,对此我是深信而赞口不已的。

——周汝昌

作者:周汝昌

标签:红楼梦红学周汝昌张爱玲红楼文论梦魇

定是红楼梦中人》最热门章节:
1校后记2周汝昌评《红楼梦魇》(2)3周汝昌评《红楼梦魇》(1)4张爱玲眼中的《红楼梦》5字比笆斗大(2)6字比笆斗大(1)7遥祭张爱玲8后记9不尽思(四)10不尽思(三)
更多『文学理论』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