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道白云 精彩片段:
51-55
51.慧藏
第十三次雨季安居后,佛字母回到舍卫城。缚悉底和罗睺罗都跟着他。这是缚悉底首次来祗园精舍。发现这里幽美的环境十分适合于修行,他实有点儿惊喜。祗园精舍凉快清新,气氛友善。每人都热诚的跟缚悉底微笑。他们都知道看顾水牛经是因他的启发而讲说的。缚悉底坚信在这种互相扶持的气氛下,他的修行一定会有很大的裨益。他开始明白到‘僧’的重要性,一些也不比‘佛’和‘法’为少。僧伽就是一起修习觉察之道的团体。它能提供支援和转辅导。皈依僧宝是必需的。
罗睺罗刚好二十岁了。舍利弗为他授戒为具足比丘。团里的僧众都替他高兴。给罗睺罗授具足戒之前,舍利弗已先给他特别的教导。缚悉底那几天也和罗睺罗一起,以能从舍利弗的教导中学得更多。
罗睺罗受戒后,佛陀也花了点时间教导他不同的观想法门。缚悉底也被邀旁听。佛陀教他们观想六感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境:色、声、香、味、可碰触之物和心所生起之物象,以及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心意识。佛陀教他们如何深入地观察这十八个感受的境界。这些境界又称为十八界,包括了六感根、六尘境、和六种感受意识或内尘。人对事物的体会,全都是根尘相应而产生的。十八界都是互依互存的,因而它们都没有常性和独立性。了解这个道理,便可以彻见万法无自性的实相,随而超越生死。
佛陀很详尽的给罗睺罗解释空无自性的真理。他说:“罗睺罗,在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之中,没有任何一蕴是恒常和有独立实体的。这个色身不是有个我。这个色身也不是属于某个我的东西。所谓的我,不能在色身里找到,而色身也不能在所谓的我里找到。
一般有三个对我我性的见解。第一,是色身就是我,又或受、想、行、识都是我。这就是认为‘蕴是我’的信念,也是第一个错误的见解。但当我们说:‘蕴非我’的时候,又堕入了第二个错误的见解,因为这便是相信我与蕴实乃独立存在,而蕴只不过是我所拥有之物。这第二个错误见解,称为‘蕴异于我’。第三个错误见解,就是相信蕴中有我,我中有蕴。这便是所谓‘蕴我互存其间’。
“罗睺罗,修禅观空,就是细观五蕴,以能体悟它们非我、非属于我、和非与我互存其间。一旦破除了这三个妄见,我们便可以体验到‘万法皆空’的实相真性。”
缚悉底在祗园精舍留意到一个名叫长老的比丘。他永远都是独行的,又不和别人谈话。虽然长老尊者没有打扰别人或违反戒律,但缚悉底总觉得他不是真正与僧众和合共处。一次,缚悉底想与他谈话,但他却全没反应的走开。其他的比丘都称他为‘独行侠’。缚悉底常听到佛陀鼓励比丘要避免闲谈,多作禅修和锻炼自足。但缚悉底感觉到长老尊者的自足生活,似不合乎佛陀所说的愿意。困惑不解,缚悉底决定找佛陀替他释。
第二天开示的时候,佛陀请长老尊者出来。佛陀问他:“你是否喜欢独处,做任何事都不靠别人,以免和其他的比丘有所接触?”
他答道:“是,世尊,那是对的。你曾嘱咐我们要尽量自足和独自修行。”
佛陀转过身来,对僧众说道:“比丘,我会再阐释自足的意思和较适当的独处方法。一个自足人生活在专念之中。他察觉到每一刻发生的一切,无论在身体上、感受上、心上和心物上。他懂得如何在当下的一刻体察事物。他并不追逐过去,也不迷失于未来,因为过去的已不可再,而未来的也真的未到来。生命只存在于当下的一刻。我们失去此刻,就是失去了生命。生活于当下的一刻,才是更好的独处方法。
比丘们,什么是‘追逐过去’的意思呢?追逐过去就是把自己陷于一些已经过去的念头之中,诸如你从前的样貌如何、感受如何、所据的地位、或曾经历过的苦与乐等。这些念头都会使你纪缠于过去。
比丘们,什么是‘迷失于未来’的意思呢?这就是把自己迷失于对未来所生起的念头。这些念头包括对未来的憧憬、希望、恐惧和担忧。你会猜想自己将来的外貌、感受、喜乐与苦恼。这些念头只会令你为未来而困扰。
比丘们,快回到此刻,以能直接与生命接触和洞视生命。没有与生命直接接触,是没可能彻视生命的。专念地生活可以带你回到现在此刻。但如果你被目前的事物引起了欲望渴求和焦虑,那你又会失去专注,因而不能活在当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