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与道家 精彩片段:
五、道家与道教学术思想的内容
道家与道教,但从外表看来,好像不可分离,而在实质上,却大有不同,秦、汉以前,道与儒,本不分家,甚之诸子百家,也统统渊源于道,这个"道"的观念,只是代表上古传统文化的统称。儒、道分家,与诸子百家分门别户的情形,是由战国末年到秦、汉之间的事,尤其汉初有了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的观念以后,相承因袭,愈来愈明显。汉、魏、南北朝以后,道教改变道家的学术思想,用与佛教抗衡,乃使道家与道教,径渭难辨,唐、宋以后,儒者并斥佛、老,更使道家含冤不白。其实,秦、汉以前道家的学术思想,是承受三代以上,继承伏羲、黄帝的学术传统,属于《易经》原始思想的体系,也是中国原始理论科学的文化思想。汉、魏以后的道教,是以道家学术思想的内容做中心,采集《书经》系统的天道观念,加入杂家学说与民间的传说信仰,构成神秘性的宗教思想,现在为了讲述的方便,把两者混为一谈,在其紧要的界说之处,加以分别,俾使大家容易了解。
(一)道家与道教的天人宇宙说
中国文化思想,对于宇宙的定义,是由汉代道家代表性的著作——《淮南子》所提出;其实,严格地说,(南子》一书,也不是纯粹的道家,大半还是杂家思想的成分。《淮南子》说:"上下四方日宇,往来古今日富。"换言之,所谓宇,便是空间和太空的代名辞;宙,便是时间的代名辞。在它以前,战国时期的庄子,曾经从道家和阴阳家的观念,提出"六合"的名称,所谓"六合",便是指四方上下的空间而言,并不包含时间的观念,《易经·系传》上的"六虚",一部分也含有"六合"的意义。
人类对于宇宙世界与人生的来源,无论古今中外,都具有好奇、怀疑,要想寻求答案的要求,于是世界人类的文化,便有宗教、哲学的建立,对于这些疑案,各自构成一套理论的体系。然在大体上,不外有神造论,自然说,物理自然论等几个原则。再由这几个大原则,产生一无论、二元论、多元论、有神论、有因无因、唯心唯物等等许多支高差别的理论。这些属于后世所谓宗教,或哲学的学说,现在正在自然科学的祭坛上斗法,欲知后事如何,且听将来分解。我们的立场,只是说明道家原始的宇宙世间的观念和理论的基础而已。道家对于原始宇宙世界的学术思想,也便是原来中国自己的文化思想;在周、秦以前,不用宇宙的名称,只有天地的观念,便足以代表后来宇宙的含义,道家的思想,认为天地未开以前,只是一种混沌的状态,既不管有主宰无主宰的事,也不问是前因或为后果。这个混沌,既不能叫它为物,也不能叫它为精神,正如老子所说:"无状之状,无名之名。"在《易经》学系,原始理论科学的阴阳家们,认为这个混沌,便是阴阳未分,混合状态的现象,后来根据八卦的法则,叫他为一画未生以前,六凿(六爻)未动之初。在儒、道未分家的理念上,叫它为天地未判之先,在老子,便叫它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老子所谓的混成,并不是纯粹的物理作用,只是说物的作用,正在孕盲含混在其当中,经过相当时期,这个混沌便分开阴阳,就有天地的开始了。所以我们过去五六十年前,在旧式文学中,有少年必读的一本书《幼学琼林》,劈头一句,便说:"混沌初开,乾坤始奠。"等到混沌初开,形成乾坤的天地以后,这个地与天的情形,便如鸡蛋一样而存在,地球像鸡蛋的蛋黄,地球的大气层与太虚,像鸡蛋的蛋清,天在这个地球的鸡蛋外壳以外。早在三千年以前,我们的道家思想,始终认为地球和天体一样,都是有生命的机体,正如我们生命的扩大情形是一样的,因此,便形成后世道家神仙家的学说,认为人身便是一个小宇宙。有了天地的开辟,人与万物,就自然产生了,可是我们首先要介绍道家与道教对于天地生成以后的思想理论,再来继续说明其他种种。道家与道教对于人类来源,与万物生成的观念,属于道家思想的,便是天地开辟以后,最初的人种,是由天神下降而开始的。既不属于另一力量所创造,也不是生物的进化而来,至于天神又从何来?它是到此止步,再也不加追究。后来神人之间的变化,是因天上下降的天神,忘记了来源,贪恋世间的快乐,愈来与天的距离愈远,便形成人世间的现状了。当开天辟地之初,原始的人类,是与天神之间,随时互通往来,地与天,也是随时接近在一起的,从此时代愈降,人类愈加堕落,因为人类的堕落,地与天也相隔愈远了。
此外,属于道家老、庄学派的说法,也有两种思想:依照列子所说,属于"方士"思想的观念,认为天地万物与人类,都是一气的变化,这个气,究竟是什么东西?是心?是物?以后再说。不过列子所谓天地气化的生成,是有四个程序与原因的,如说:"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大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也,故日浑沦;混沦者,言万物相混论而未相继也。"至于庄子,更妙了,他以寓言的方式,故事的口吻,对于天地开辟而有万物,人类的原始者,加以无限的讽刺与惋惜,他说:中心之帝,名字叫作混沌,因与四方之帝一商量,觉得中心之帝的混沌太好了,可惜的只是混沌不分,为了报答他的好意,便每天为他开一个窍,开了七天,便开出了七窍(七窍在人身上,便是代表五官机能的七个洞)。但是,非常可惜,七窍开而混沌死。最富于哲学幽默感的,便是庄子说的这个故事,与《易经》卦象名辞的另一趣味来讲,如出一辙。《易经》的卦象,称天地为"否卦",反称地天叫"泰卦",在天翻地覆的情况,叫它做"泰",把天地正位的现象,却叫它做"否",这与庄子的七窍开而混沌死的观念一样,都是对世界形成的紊乱,与人生妄做聪明而庸人自扰的情况,含有无限惋惜的感言,几乎同有一唱一和的趣味。
道家思想,对于开辟以后的天地,属于精神世界与物理世界理论的原理,即是上古与三代文化思想的渊源,那就是《易经》学系的阴阳,八卦学术,与《书经·洪范》五行思想的集合,上接黄帝传统的天文(天干,地支)等学术。可惜我们后来,有些不明白这些原始理论科学的价值,便用一句"迷信"的口号,来为自己遮羞,并且作为扼杀传统文化的挡箭牌,实在过于轻率。现在我们先把这些构成道家学术思想的内容,大略稍作介绍,以免大家盲目地否定它的价值:
1.关于阴阳的观念
阴阳这个名辞,在上古文化学术里,出现最早,比之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等名称,应该还要古老。在五经文化的系统里,是组成《易经》学术系统的中心思想,《书经》果然也有提到,但并不像在《易经》学系那样重要。阴阳是上古以来,对于天地万物,与人事物理的观察,发现万有互相对立,互相消长的法则,因此,便在现象界中,和人事物理以上,定立阴阳互变的定律,用以统率说明万有变化的原则。在《易经》的《系传》上,提到"一阴一阳之谓道",便是用它来说明道体流行演变而成为万有规律的,都不外一阴一阳的互变作用,阻阳是个抽象的观念,用它来说明对待流行的代表符号的名称,决不可以完全把它当作实体来用。它在物理的作用上,是代表动静,在物质的作用上,是代表刚柔,在宇宙的现象上,是代表天地,在天体的的运行上,是代表日月,在人类的观念上,是代表男女,在动物的世界里,是代表雌雄,在理念的领域中,是代表反正。总之,它是抽象地代表了对待的一切,可以活用到任何事物与理念上去,它是天地开辟以来,万有对待流行的总代表,所以后来的儒、道两家,根据《易经》学系的思想,便把天地未开的混沌,特别抽出《易经·系传》上所提出"太极"的名辞,换作混沌的代号。于是"太极"动则生两仪(阴、阳),两仪再动又生四象(少阴、少阳、大阴、太阳),四象生八卦的观念,便从此建立。同时老子也提到"万物负阴而抱阳"的说法,后来儒道思想与他交相演变,便形成万物各有一"太极","太极"各有一负阴而抱阳的阴阳理念了。
阴阳是中国上古文化,对于自然物理理论科学的先趋,用处最多而最普通的学术名辞,上古的天文学家与星象学家,他们用阴阳互变的原理,藉以说明理论物理的观点,并且用它使科学进入哲学理念的桥梁。战国时期的阴阳家们,也便是当年原始科学形态的理论科学家,秦、汉前后的占卜家,所谓使用龟策的木者,以及后来的卜筮术数,与选择时间的"日者",乃至魏、晋以后的堪舆家(俗名看风水,或看地理的),唐、宋以后的星命家(欲称算命的),统统都是从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系统分化而来,然而,阴阳毕竟还是抽象的名称,比较具体说明抽象的阴阳变化法则,便是五行的观念了。
2.关于五行的观念
五行这个名辞,在五经的文化里,最初出现在《书经》的《大禹漠》,与《洪范》篇中。《洪范》是箕子述说殷朝人文学术思想的哲学基础,而且具体的说明,是根据物理的五行思想而来,也是夏禹承接尧、舜文化传统观念的中心思想,但在《易经》学系的学术思想里,并不多见。"五行"这个名称的内涵,大家都知道它是。包含金、木、水、火、土的五个成分所组成,拿这五样物质的东西,加上一个行走的行字,叫它做为五行,简直如同儿戏的名辞,那还有些什么意义?所以都认为它是古代迷信传统的名辞而已,加以后世占卜吉凶祸福的休咎等人,如看相,算命等的口头语,动辄便称五行,使人更觉它的可笑。其实,五行是上古原始的科学思想,宇宙物理理论的哲学基础。所谓五行,便是同于《易经》乾卦象辞"天行健"的行字一样,都是用来说明宇宙天体,永无休止,运行不息的道理,行就是行动,运动的古义。所以"天行健"。与五行的行字,便是说明中国文化,对于宇宙的观念,始终认为它是动态的宇宙,因此对于人事、物理等现象世界的观念,也始终认为它是"变动不居"的变化世界;那么,用这五个金、木、水、火、土的物质,做为代表的意义,那是因为原始的科学观念里,凡做为科学依据的,都是采用人类耳、目等感官、知觉、轻而易见的东西做代表。中国上古的文化是如此,希腊、埃及、印度上古的文化也是如此,时代环境不同,站在后世的立场,轻易讥笑前人的浅薄,也同样会被后世所笑的。、
金,是代表固体的性能,凡物生长以后,必会达到凝固的状态,所以用金的坚固性做为符号,等于印度上古文化用地做为凝固的符号是一样的。木,是代表生发力量的性能,在这个物质世界中,生命延续不断的功能,最明显轻而易见的,便是草木等植物,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有草木生发的生机,可以表示宇宙万有的生命,具有生生不已的功能。水,是代表冻结合藏的性能。火是代表生发力量的升华,到达光辉而有热力的性能。土,是万有与人类立足点的基本,包括代表这个地球的符号。我们所有的文化文明,都是立足在地球上的成果,所以在后世阴阳家的思想中,便说:"四象五行皆藉土",就是这个意思。道家的阴阳家们,提出了五行的观念,又从五行的变化法则中,说明它具备有互相生长,互相克制的生克作用,都是根据阴阳消息,互相盈虚消长的对待理论,用来分析物理与人事的变化作用,详细讲解起来,太多太繁,所以到此为止。总之,五行的观念,与阴阳的学术思想一样,是道家形成阴阳家等的基本理论中心之一,用它在天文上,是说明天体太阳系统五星的代号;用它在地理上,是说明东、西、南、北、中的五个方位;用它在气象上,是说明春、夏、秋、冬四季的状况;用它在生理医药上,是说明心、肝、脾、胃、肺、肾的的别名,甚之,到了秦、汉以后,许多阳儒暗道的学者,以及由道家者流与阴阳家支派相结合,便有专讲谶纬(预言)的术士们,把五行的变化理论,用在政治思想上去,做为历代帝王政权变更的理论根据,发生历史治权"五德相始终"的说法,著以取媚于人主,可谓五行之用大矣哉吧!宋代理学家周濂溪,得自道家的太极图说,仍然没有超过道家阴阳五行思想的范围,这种阳儒暗道的作风,而又用以排斥佛,老,实在有点不合礼义的精神,未免有些遗憾。
3。关于天干和地主的甲子观念
至于甲子的学术思想,根据散佚的上古史料所记载,创建在黄帝时代,用它来说明天体日月运行的规则。一年分四季,十二个月,一个月三十天,每天十二时辰,错综交互而成一年二十四个气节。这种天地自然的规律,与日月运转的轨则,黄帝命大挠研究观察的结果,认为由于天的五行,自分阴阳的功能,而且有直接"干扰"、"干与"地球的作用,便定天干为十位的名称,叫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做为太阳五星与地球物理关联规律的符号,唐、宋以后的阴阳家,把天干叫"天斡",这个意义便略有不同了;同时,认为地球物理的变化,由于承受天干的功能,自身又有阴阳互变的作用,便定出十二地支的名称,叫作"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做为太阴月亮的盈亏出没,与太阳及地球关系的规律符号。至于十二地支的观念,在印度上古的天文学说,约当中国周、秦前后时代,也有同样的意思,不过,他们不是用抽象名辞的观念作代表,他们是用十二个动物来表示,后来到了汉代,印度学术思想,随着佛学而传入中国,彼此互相融会,就有用十二生肖来代表十二支的作用,因此成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犬猪"等十二生肖。地支这个名称,本来的意思,是说地球物理本身,既然承受了天干的关系,又互变而产生地球自身支持万物生命的功能。后来术数家们,又改称它叫"地枝",便与"天斡"相配,因此在观念上,便把它的作用,变成像一颗树的枝干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