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中国古代礼俗_第九章 丧葬礼俗 第二节 其他葬式

王炜民
科普学习
总共45章(已完结

中国古代礼俗 精彩片段:

第九章 丧葬礼俗

第二节 其他葬式

土葬是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占主导地位的葬式。此外,还有火葬、水葬、风葬、塔葬、天葬、野葬、挂葬、悬棺葬、金坛葬、床下葬等等多种葬式。各种葬式分别实行于不同地区,用于不同情况的死者。如天葬主要流行于藏族、蒙古族地区,挂葬主要实行于贵州侗族地区。而水葬多用于夭折的小孩和患传染病而死的贫民,塔葬则是藏族大活佛的葬式。各种葬式都有一些礼节仪式,也反映了一定的宗教观念和民间风俗。下面略举一二,以观其大概。

(1)火葬

火葬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1945年在发掘甘肃省临洮县寺洼山的史前遗址时,出土了一个盛有人类骨灰的灰色大陶罐,这说明我国的火葬可溯源于原始社会时期。进入阶级社会后,火葬继续流行。据《墨子·节葬下》载:“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可见先秦时期仪渠地区(今甘肃省庆阳县西南)是实行火葬的。汉代佛教传入我国,依照教规,佛教徒死了要火葬。受其影响,火葬开始在某些地区盛行,甚至皇室成员不得已时也有实行火葬的。《新五代史·晋家人列传》记载,后晋皇帝石敬瑭的皇后李氏,在被契丹俘虏后死亡,即“焚其骨,穿地而葬焉”。宋元时期,实行火葬的人更多,地域也更广泛了。据宋代王偁〔cheng称〕《东都事略》载,北宋初年,“遵用夷法,率多火葬”。《宋史·礼志》也说:河东(今山西地区)因“地狭人众,虽至亲之丧,悉皆焚弃”。明清时代,由于统治者禁止火葬,明朝还有惩处火葬者的法律,火葬风俗逐渐衰落,但从未绝迹。

火葬的具体仪式,各地情况不尽相同。元代江南水乡居民火葬比较隆重,要衣麻、奏乐,用甲胄金锦诸物与尸并焚(《马可·波罗行纪》)。而有的则比较简单,如《红楼梦》第七十八回,写那位“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丫头晴雯死后,“立刻入殓,抬往城外化人厂上去了”。对于骨灰的处置也不一样,有地位的高级佛教徒要修一座骨灰塔,而一般人则有的弃于水中,有的撒在荒野外,有的装入瓦罐、木匣里埋葬。据对元初至明初在云南楚雄禄丰县的火葬墓的考察,其处理骨灰的方式,是待尸体焚烧到骨骼呈灰白色时,选头骨及大块骨骼,用朱砂或金粉在上面书写梵文经咒,以超度亡灵,然后将骨骼按顺序放入陶瓷罐内安葬。有的还在罐底凿一个孔,以便让“灵魂”出入。这显然是带有佛教观念色彩的仪式。不过,火葬后即使将骨灰再埋葬,也没有坟头。

古代的火葬之所以流行,大抵有两个原因。一是佛教徒实行火葬,即使封建帝王禁止火葬时也不禁和尚火葬,因此佛教盛行地区火葬就必然流行。二是火葬省钱,不占用土地,容易被无地无钱的劳苦大众所接受。正如申报馆辑《寰宇琐纪》卷十一所说,采用火葬的,“其间无资营葬者半,惑于释氏之说者半”。今天看来,火葬既经济又卫生,是较好的葬式,应该大力提倡。

(2)天葬

古代有一种迷信说法,认为尸体会束缚灵魂,只有当尸体销毁后,灵魂才能够升天。而天葬就是一种从速毁尸的葬式。

天葬亦称“鸟葬”,是藏族较普遍的一种葬法。死者一般不着衣服,由司葬者用畜驮或背扛运至天葬场,头向西俯卧于地。经喇嘛焚香诵经后,司葬者将尸体肢解,内脏取出抛向四周,再砸碎骨骸和头颅,拌以酥油、糌〔zan簪〕粑。最后焚烧柏枝燃烟,鹫群则趋烟而至,争相啄食。食尽即意味着死者灵魂已经随鸟一起升天,从而可以得到来世的幸福。

早期的蒙古族也实行天葬。人死后,用白布裹身,将尸体载于勒勒车或负于马背之上,驱之以行,尸体坠处即为葬地。也有的是运往喇嘛事先指定的山顶上或山谷中。将死者运至葬地,送葬者即返回,任凭鹰犬啄食尸体。三日后,族人前去查看,如尸体已被鸟兽食尽,则认为死者的灵魂已经升入天堂,举家皆大欢喜。否则认为死者生前的罪过未消,必须请喇嘛诵经祈祷,替死者消灾、忏悔,直至尸体全被鸟兽食尽而止。死者天葬后,其子孙后辈于49天或百日内,要求不剃头、不饮酒、不娱乐,遇到朋友宾客也概不寒喧,以示哀悼。

(3)悬棺葬

这是一种处置死者尸骨的特殊方式,主要分布于古代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其时代从先秦至明清都有悬棺葬存在。根据古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悬棺葬有多种类型。一是在岩壁上凿孔,楔入木桩,把棺材放在木桩上面。二是利用天然岩穴,将棺材半放穴内,半露穴外。三是利用两个岩石间的裂隙,在其间横架木梁,放置棺材,棺材全部外露。四是凿岩为穴,插入棺木,一端露于穴外。以上四种,均以“悬”为特点,故称悬棺葬,亦称“崖葬”。还有一些将尸骨或棺木全部置于岩壁洞穴之中的葬式,多称其为“岩洞葬”、“岩墓”或“岩棺”,也与悬棺葬属同一大类型。所悬棺材的样式也不相同。有用整木凿的独木舟式,有用木板做成的长方形棺材,也有以陶瓷和竹席做成的葬具。

对于悬棺葬的丧仪,三国东吴沈莹《临海异物志》有简单的记载。其中提到三国时期东吴孙亮太平年间(公元256—258年),临海郡(今浙江天台、缙云、丽水、龙泉一带)住在深山中的人们,人死以后用一方形木函装殓,杀犬祭祀,同时饮酒歌舞,宗教仪式完毕,就把棺材“悬著高山岩石之间”。至于为什么要实行悬棺葬,可能与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宗教意识形态有关。据唐代张的《朝野佥载》记述,“五溪蛮”的老人死亡后,将尸体入棺先放在村外,三年后再将棺木安置在临江的高岩上。他们认为“弥高者以为至孝”,即棺木放的位置越高,越是尽了孝道。因此,从考古材料看,悬棺有的竟放置在高达一二百米的悬崖峭壁上。

(4)玉殓葬

作品简介:

古代礼俗良莠混杂,但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它对现代社会亦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今天,研究总结传统礼俗,加以批判地继承,倡导进步礼俗,弘扬精神文明,提高全民素质,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书介绍了中国礼俗的源流、育子礼俗、成年礼俗、婚姻礼俗、日常礼俗等内容。

作者:王炜民

标签:王炜民中国古代礼俗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经济专题

中国古代礼俗》最热门章节:
1附录 辅文图片2第十章 祭祀礼俗 第六节 灶祭3第十章 祭祀礼俗 第五节 腊祭4第十章 祭祀礼俗 第四节 祓禊祭5第十章 祭祀礼俗 第三节 宗庙祭6第十章 祭祀礼俗 第二节 社稷祭7第十章 祭祀礼俗 第一节 封禅与郊祀8第九章 丧葬礼俗 第四节 丧服与居丧9第九章 丧葬礼俗 第三节 坟墓与陵寝10第九章 丧葬礼俗 第二节 其他葬式
更多『科普学习』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