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中国古代书院_第六章 清代书院的衰落和改学堂 第二节 清代独具特色的书院

王炳照
科普学习
总共20章(已完结

中国古代书院 精彩片段:

第六章 清代书院的衰落和改学堂

第二节 清代独具特色的书院

清代绝大多数书院已演变成同官学无区别的考课式书院,并同官学一样沦为科举的附庸。但也有几所独具特色、影响极大,在学术史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书院。

(1)黄宗羲和甬上证人书院

甬上证人书院是明清之际杰出的早期启蒙思想家、著名教育家黄宗羲创办的。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黄宗羲应众门人之请,赴宁波讲学,遂创甬上证人书院。

甬上证人书院原为甬上证人讲社,又称甬上讲经会、甬上五经会。

甬上,即以宁波为中心的浙东一带,素有结社讲论之风,故家子弟多结文社。先后有秋水社、澹园社、文业之会,又有策论会。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策论会曾联合甬上27人,集体到余姚黄竹浦向黄宗羲拜师求学,返回宁波后,成立讲经会,根据黄宗羲“受业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的思想作为讲经会的宗旨。

讲经会一反明中后期“高谈性命,直入禅障,束书不观”的学风,认真研读儒家经典,反而招致“阖郡惊疑”,甚至有人“间出违言”。黄宗羲为了支持讲经会,欣然应邀至甬上讲学,正式创立甬上证人书院,并亲主教席。

甬上证人书院不设固定的院址和讲堂。多借僧寺、祠堂,或在学生家中讲习,颇像一个流动的讲学团体、学术团体。

黄宗羲在甬上证人书院讲学,强调穷经、读史、经世,力改明末空疏浮华浅薄的鄙陋学风。全祖望在《甬上证人书院记》中指出:“先生始谓学必原本于经术,而后不为蹈虚,必证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元元本本,可据可依。”重视发扬经史致世的学风,是黄宗羲学术思想的一大特色,也是甬上证人书院的独特学风。

甬上证人书院,除重视经史、文学之外,还重视天文、地理、数学等自然科技知识的传授,有弟子回忆说:“维时经学、史学以及天文、地理、六书、九章至远西测量推步之学,争各磨厉,奋气怒生,皆卓然有以自见。”(郑梁:《寒村杂录·寒村七十寿序》)以经术为本,辅之以史学、文学,以及天地律算诸学,归之于“经世”、“应务”,因而使“讲堂痼疾,为之一变”。

黄宗羲在甬上证人书院教学中,提倡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挥,不唯司讲者从,不专主一家之说,而要“参伍而观”,“积思自悟”。这正是黄宗羲明显的实学思想和初步民主意识在书院讲学中的表现。

(2)颜元和漳南书院

颜元,明末清初著名的早期启蒙思想家和卓有贡献的教育家。其思想特点是重习行而不尚空谈,因而改号习斋。 一生潜心自修,边事稼圃,边读书教学,不喜交际,不慕名利。他最得意的弟子是李塨〔gong工〕。后人称其师生的学说为“颜李学派”,其突出特色是“实”,强调“实文,实行,实学,实用”。在教育上强调习、行、动。

漳南书院,原为河北省肥乡县屯子堡所建的一所义学,县丞许三礼题此义学为“漳南书院”,郝文灿主持该学,因问学者日众,感到有必要另觅师长,以满足来学者的求学要求和愿望。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郝文灿远涉数百里之遥到河北博野造访颜元,意欲聘请颜元前往主持漳南书院。开始颜元未应,后经反复力请,颜元才答应受聘,赴漳南书院任教。但因漳水时常洪水泛滥,终于将院舍冲毁。颜元在漳南书院任教仅四个月,即归里还乡。

作品简介:

书院之名始于唐中叶贞元年间官方设立的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其职责为收集整理、校勘修订图书,供朝廷咨询,兼作皇帝侍读、侍讲,类似宫廷图书馆一唐末五代,读书士子多隐居避乱读书山林,后发展为聚书授徒讲学,常以书院命名读书讲学之地,遂演化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作者:王炳照

标签: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教育专题

中国古代书院》最热门章节:
1附录 附录二 辅文图片2附录 附录一 各省(区)历代书院统计表3第六章 清代书院的衰落和改学堂 第三节 清末书院改学堂4第六章 清代书院的衰落和改学堂 第二节 清代独具特色的书院5第六章 清代书院的衰落和改学堂 第一节 清代的文教政策和书院发展6第五章 明代书院的新发展 第四节 东林书院和明末书院遭禁7第五章 明代书院的新发展 第三节 明代书院的讲会和学风8第五章 明代书院的新发展 第二节 王阳明及其后学与明代书院9第五章 明代书院的新发展 第一节 明代的文教政策与书院10第四章 元代书院的官学化 第三节 元代的书院和理学的传播
更多『科普学习』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