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中国古代戏曲_第六章 春在溪头荠菜花——花部篇 第二节 清代的声腔剧种

周传家
科普学习
总共24章(已完结

中国古代戏曲 精彩片段:

第六章 春在溪头荠菜花——花部篇

第二节 清代的声腔剧种

清代戏曲舞台格外热闹红火,花部诸腔荟萃,主要包括皮黄、梆子、弦索、民间歌舞戏、多声腔剧种等五大系统,每个系统内又蘖〔nie聂〕生出许多剧种,或称“××腔”,或叫“××调”,或曰“××戏”。一方水土一方音,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约有360多个剧种活跃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除了上面提到的五大系统之外,还包括少数民族戏剧。八音繁会,五彩缤纷,构成世界上独有的戏剧景观。

五大系统是:

(1)皮黄系统

皮黄指西皮和二黄,主要包括京剧、汉剧、徽剧、陕南与鄂北的汉调二黄、湖南常德汉剧的北路(西皮)和南路(二黄)、湘剧中的南北路、祁剧中的南北路、桂剧中的南北路,广东湖州一带的广东汉剧、福建的闽西汉剧、广东粤剧所唱的梆黄(即西皮、二黄)、云南滇剧所唱的襄阳腔(即西皮)和胡琴、广东西秦戏、山西上党梆子和山东莱芜梆子中的皮黄声腔等。

(2)梆子系统

梆子是花部劲旅,形成很早,到清末民初,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几代同堂、支脉繁多的庞大家族,不仅占领了山西、陕西、河南等地的大戏舞台,而且一度称雄于京师,远播川、黔、桂、粤、青海、新疆等地,成为一个成熟的声腔系统。梆子系统中的同州梆子和蒲州梆子最为古老,此外还包括中路梆子、北路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上党梆子、莱芜梆子、山东高调梆子、平调梆子、章丘梆子、枣梆等。川剧中的弹戏、滇剧中的丝弦也作为一种梆子声腔存在。

(3)弦索系统

弦索腔是由明末清初在山东、河南一带兴起的[山坡羊]、[耍孩儿]、[柳枝腔]、[罗罗腔]、[傍妆台]、[锁南枝]、[驻云飞]等民间俗曲为基础,并接受其他地方戏的影响演变而成的,因以弦索乐器伴奏而得名,曾有河南调、儿女调、姑娘腔、巫娘腔等称谓。至清末已形成a.柳子戏(又名弦子戏、百调子、北调子、吹腔),流行于山东、河南、苏北、冀南、皖北一带。b.大弦子戏,流行于鲁南与豫东北交界地带,与柳子戏、罗戏、卷戏同源异流,由民间俗曲发展而来。c.丝弦,又名弦腔、弦子戏,流行于河北省井陉、石家庄、保定一带,由元人小令和民间俗曲发展而成。d.越调,主要流行于河南西南部、湖北襄阳和安徽部分地区,是由当地流行的民间小调在梆子、皮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4)民间歌舞戏系统

指从民间歌舞及说唱艺术基础上,接受皮黄、梆子、高腔等戏曲剧种影响而产生的歌舞戏,大致包括:

a.湖南、湖北、安徽、陕南一带的花鼓戏,如长沙花鼓、邵阳花鼓、零陵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荆州花鼓、东路花鼓、黄孝花鼓(楚剧前身)、随县花鼓、襄阳花鼓、凤阳花鼓、皖南花鼓、商洛花鼓等。

b.采茶戏,如江西赣东采茶戏、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萍乡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湖北黄梅采茶戏,广东粤北采茶戏,陕西紫阳采茶戏等。

c.花灯戏,如四川花灯戏、贵州花灯戏、云南花灯戏等。

作品简介:

本书扼要地说明古老的戏曲艺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发生、繁衍的概貌和轨迹,勾勒出戏曲艺术兴衰消长的规律。透过对各个发展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及作品的介绍和赏析,揭示出戏曲艺术写意传神、象征夸张等独树一帜的美学特征,以及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思想内涵。是一本理想的戏曲启蒙读物。

作者:周传家

标签:周传家中国古代戏曲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文艺专题

中国古代戏曲》最热门章节:
1附录 辅文图片2第六章 春在溪头荠菜花——花部篇 第三节 清代宫廷戏剧3第六章 春在溪头荠菜花——花部篇 第二节 清代的声腔剧种4第六章 春在溪头荠菜花——花部篇 第一节 花雅之争5第五章 不尽长江滚滚来——明清传奇篇 第六节 “东张西蒋”和折子戏的光芒6第五章 不尽长江滚滚来——明清传奇篇 第五节 “南洪”和“北孔”7第五章 不尽长江滚滚来——明清传奇篇 第四节 李玉和李渔8第五章 不尽长江滚滚来——明清传奇篇 第三节 汤显祖和沈璟9第五章 不尽长江滚滚来——明清传奇篇 第二节 初期三大剧作10第五章 不尽长江滚滚来——明清传奇篇 第一节 明清传奇的崛起
更多『科普学习』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