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节日 精彩片段:
第六章 传统的宗教节日
我国的少数民族,有着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其中既有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等原始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也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宗教信仰。例如瑶族中就有糅合了本民族原来祖先崇拜在内的瑶传道教信仰。藏、蒙古、土、裕固等民族有藏传佛教(喇嘛教)的信仰。傣、布朗、德昂等民族有小乘佛教的信仰。信仰伊斯兰教的主要有10个民族,即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孜别克、塔吉克、东乡、撒拉和保安等民族。一部分彝族、苗族及云南边境的一些少数民族信仰基督教。俄罗斯族和小部分鄂温克族人信仰东正教。这些宗教信仰反映在节日方面,也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宗教节日。由于历史的发展,这些宗教节日的活动往往不仅是宗教方面的内容,也增添了习俗的和文娱的种种色彩。
云南省梁河一带的阿昌族认为,古时候没有天和地,只有“混沌”。后来从“混沌”中闪出光,才有了明和暗、阴和阳,以及天公“庶帕麻”和地母“庶米麻”。庶帕麻用五彩石造了天空,又用雨水拌金沙做成太阳,用雨水拌银沙造了月亮,最后以自己的乳房分别做了太阳山和月亮山,从此男人就没有了乳房。地母庶米麻则拔自己的脸毛织成大地,从此女人们没有了胡须。随后血流成海,宇宙有了生机。天公与地母结合,产生了人类。天公教会人类进行狩猎、熟食和建筑房屋,地母则教会人类掌握刻木记事,用占卜和咒语驱赶疾病与灾难。为此阿昌族民众要在每年农历的二月马日,五月二十八日、六月二十五日等三次过地母祭的节日,每次都有祭祀活动。第一个节日是祈求地母护佑全寨平安,那天忌下地作工,也不准外人进寨,每户要出一男子去集合聚餐。第二个节日是为了祈求地母保佑牲畜兴旺,祭后,要一起商讨牧畜方面的事情。第三个节日则是希望地母保佑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届时全寨聚集,设供焚香,祭毕将沾有鸡血和贴有鸡毛的竹片插在每块田里,并念咒语,以求驱除鸟兽虫害,保障丰收。所有祭地母活动都在大青树下举行,祭时不得动土,也不能舂米,整个节日充满了宗教气氛。
居住在云南省兰坪县的怒族,自称若柔人,信仰万物有灵,崇拜山川、河流、森林、巨石、太阳、月亮等自然景物。每年要举行“祭山林节”,由全族男子参加。他们集中在山上的一片神林之前,由巫师主祭,杀黑羊祭祀。祭毕,就地煮羊肉会餐。通过祭山林节的活动,求得神灵的护佑。
哀牢山区的哈尼族,每年二月第一个属龙日的“艾玛突”,即“祭寨神”的节日,是他们最大的宗教祭典。据传说,古时这里有一个魔王吃人,由村寨轮流供奉。有一年轮到寡妇艾玛的家里出人供魔王享用。艾玛请能通神达鬼的咪谷巫师同魔王谈判,说如果每年嫁给它两个美女,是否就改掉吃人的习惯。魔王答应后,艾玛将自己的两个儿子打扮成姑娘,送给魔王。这两个男扮女装的青年,趁魔王大喜饮酒之机,拔刀杀死了它。从此,足智多谋的艾玛成了保护村寨的神,一连五天的祭寨神的节日“艾玛突”也形成了。每个村寨的寨神艾玛以一棵高直粗壮的大树作象征。树根有一块长一米、宽三四十厘米的长石板作祭台,称作神石或寨石。节日期间,外人准进不准出,全寨成年男子参加祭典,从中选出没有丧偶的身体强壮的男子九人,协助咪谷祭祀。祭品有猪心、肝、头、脚、肉等,祭毕各取少许放入三只碗中,埋于神石之下。其余当场由众人分食。然后选两名英俊小伙扮成美女,在乐队伴奏下游寨一周,入神林与装扮的魔王成婚。酒宴中“美女”刺杀“魔王”,寨民们持木刀、木锤、木矛等挨家挨户清除“小妖”。然后用一根结实的稻草绳挂在寨门两边的树上,一端拴鸡,一端绑狗,称作“金鸡神狗守寨门”。并且要举行祝贺节日前出生的婴儿和祭水神、祭神林的活动。祭寨期间,未婚男女不参加活动,他们徜徉于山林之间,约会对歌,但不得单独幽会。姑娘给小伙敬烟筒,点烟;男青年则在约会后,背着装满糯米饭与鸡腿的小背篓,送姑娘们回家。哀牢山区哈尼族“艾玛突”祭寨神的节日,也穿插了青年人的社交往来。在其他地区的哈尼族,也于农历二月属龙日举行“阿玛施”的祭寨神节日。但其起源传说与活动内容有所不同。传说远古时人与鬼是兄弟,后来不和分了家,但鬼常跑到村寨来捣乱。人告到天神摩咪处,摩咪就让自己的儿女变作树木,在村寨外成为护寨女神,并教人在二月龙日到鬼居住的林地去敲锣打鼓,升火烧灰,镇住鬼妖。届时,先由巫师挥动长刀,将寨中的瘟神、火神送走;各家将涂有狗血的木刀、棍悬于村口断路,不让妖鬼进入。每家出一男子到寨神树前共杀一头纯黑大猪,用猪头、猪腿献神,其余平分给各户食用。如有不生育的妇女,可去神树前怀抱祭过神的猪腿,以求怀孕生子。
居住在云南昆明西山大、小勒姐村的彝族过去还有“祭太阳神节”和“祭太阴神节”。前者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日举行,届时村中小庙内贴有用五色纸剪贴的“太阳菩萨”大字,下供雕有类似太阳的莲花图案的供品。全村居民来此敬香叩头、念诵《太阳经》七遍,祈求太阳神保佑农业丰收,人畜兴旺,经过这个节日的祭祀,使得这里“荣日耀明月,星宿多辉煌,俯察于地里,四时不反常”。(《爨〔cuan窜〕文丛刻·献酒经》)到了农历三月十三日,又要举行祭太阴神节,在当晚月光皎洁之时,老年妇女聚集到村中小庙,在黄纸剪贴的“太阴菩萨”字下,以豆腐片、土豆片、油炸荞丝和米饭、水果等作供品,向月神磕头敬香,念《太阴经》七遍及《太阳经》三遍,祈求月神护佑家人无病无灾、平安兴旺。
云南省宁蒗〔lang浪〕县永宁一带纳西族的支系摩梭人过着母系家庭的生活,他们崇拜当地泸沽湖畔的格姆山(又称狮子山)上的女神,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要过一个“转山节”。人们身着盛装,携带美酒佳肴去格姆山上祈祷,并举行各种文娱活动。据说女神原来是一位善织麻布的美丽姑娘,她十分聪明能干,能将所见的鲜花绿草、自然风光织进麻布之中,使一位男神爱上了她。于是在七月二十五日这天用狂风将她摄上了天,使得当地的百姓无比惊慌。后来男神终于放了姑娘,但她已无法回到人间,就成为了格姆山上的女神。遇到风暴或野兽到来时,女神会大声呼喊,向摩梭人报警。于是摩梭人每逢姑娘遇难之日,便到格姆山下祭祀女神,并欢乐聚餐,举行抢抱酒罐的比赛等等。通过节日来感谢女神对人间的眷恋,保佑这一带人畜平安,农业丰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的时候,他们也举行拜瓦哈山的活动。据说过去有西藏活佛阿包奇者来到这里,看到雄伟的瓦哈山,就告诉当地的摩梭人,要崇拜祭祀男性的瓦哈山,就会生活兴旺。因此在农历七月十五日又形成了一个朝拜瓦哈山的节日。
在一部分傣族、彝族中,也有崇敬山神的节日。居住在云南省勐腊县的傣族,每年有祭拜山神的“紧刁巴拉”节日,分农历二月初二和三月初七两次举行。不许女性参加,每年举行的为小祭,每隔三年要大祭一次。二月初二日全寨男性聚集点香,以祭品祭拜山神。并由成年男子轮流将年长老人拿来的一个鸡蛋设法予以竖立,每人试作三次。如成功者,即为当年“庙主”,主持祭祀事宜。如无人能竖蛋成功,则由上届庙主之子继任。三月初七的一次较为隆重,要在寨外神树旁南北二方先搭两个草棚,南面的为寨神房,主祭为世袭。北面的为山神房,主祭可以轮流。人们布置神房后,摆上各种供品,主祭者念祷辞通告山神,并割破鸡颈,用以卜卦。如果卜得吉卦,则要出猎,以获得野兽,否则作罢。最后,参加祭祀者要杀猪宰鸡,饮酒进餐,共度节日。
住在云南省富民、武定一带的彝族支系密且人,每年腊月三十日也要祭拜山神,彝语叫作“白兴诺”,即“祭山神”之意。密且人认为在众多神祇之中,山神最为重要,因为他能保佑粮食丰收、人丁兴旺及狩猎成功。如遇瘟疫和灾难时,山神也能灭病祛灾。因此,腊月三十日晚,家家户户要先往寨中的山神庙前杀鸡,然后才能回家过除夕,将旧历过年与祭山神的节日结合起来。
台湾高山族在每年二月春耕之际,有祭祀祖先的节日,称作“祭奥夫特”(意为祭祖先灵魂)。祭祀以“社”为单位,在专门的祭台上设置祖先灵位,用米酒、饭菜、水果作供品,唱有关的祭祀歌。事后,还举行歌舞活动。这种祭祖节日在很多民族中都存在。但具体日期各不相同。
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拉祜族,在七月十三日到十五日为祭祖节,各家各户在神桌一侧置一篾编桌子,上放菠萝、桃子、芭蕉等供品,还要杀鸡上饭、烧纸、诵词,祭奠祖先。
丽江地区纳西族有一年两祭,即夏季和冬季的祭祖节,分别在农历六月与十二月的初二到十四日期间进行。各户都有不同的固定日期。夏祭比较隆重,冬祭则较简单。祭祖以后,都要宴请亲友共度节日。
散居贵州等地的仡佬族,其祭祖节日期各异,有在农历三月初三,有在六月初六,有在七月初六或八月十五。一般早在节前半个月,就由全寨公推六家为领祭人,每晚半夜要由领祭人家中的老人到村口喊老祖公回来。节日当天,领祭人家带猪、鸡、锅、水到有神树的山上作准备,全寨男子都来参加。人们点香烛、焚纸钱、放鞭炮、念祭词,祈求祖公保佑全寨平安。供品有五谷合煮的饭,以鸡和猪的头、脚、五脏做的菜,以及酒和花椒树叶茶水等。祭毕,大家一起聚餐,剩余物分别带回家中与家人共享。
我国东北的朝鲜族,也在农历三月初三的“三巳日”进行祭祖活动。这一天,妇女们上山采集金达莱花,制作食品用以祭祀。同时,她们也带酒菜举行踏青、春游活动。祭祖活动不仅仅是对于先人的怀念,而且也有祈求祖先保护后代子孙人丁兴旺、平安幸福的意义在内。
黔东南地区苗族的鼓社节,又称“吃鼓藏”,每三、五、七或十三年定期举行一次。不定期的则由占卜临时决定。一般以七年为小祭,十三年为大祭。在农历十月或十一月乙亥日杀牛,进行14天的祭祀活动。由同一血缘的家族,包括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户集体进行。过节前先要确定鼓藏头,准备牛打架(斗牛)和祭祀之用的鼓藏牛。节日开始,要将祭祀用的双鼓接往鼓藏头家(接鼓);翻动过去埋藏的单鼓,以惊动祖先(翻鼓);另制一面单鼓,以便踩鼓后送往岩洞埋藏(制鼓);还举行斗牛、宰牛和送鼓等仪式。远近亲友都来参加,还要热情招待闻讯而来的客人。过去,人们在过节时杀牛多,耗费大甚至影响生产和生活,近来已有所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