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汩水怒潮·平江暴动纪实_第十章 会师 赴铜鼓决不息鼓,临幽居不便久居

于波
纪实报告
总共44章(已完结

汩水怒潮·平江暴动纪实 精彩片段:

第十章 会师

霜天迷雾。残山剩水。漫山遍野的红叶,就在这愈来愈残酷的环境中燃烧得轰轰烈烈。

跟着红五军的脚步,我走入这一年的残秋,行进在修水至铜鼓的坎坷的山路上。

我看见,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着红五军,一路风雨、一路转战、一路艰辛、一路伤亡,正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第二次奔赴井冈山。

井冈山,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这里,是莽莽苍苍、气势磅礴的罗霄山脉中段。在宁冈、酃县、遂川、永新四县之交,便是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了。它的北麓是宁冈的茅坪,南麓是遂川的黄坳,两地相距90里;它的东麓是永新的拿山,西麓是酃县的水口,两地相距180里。四界群峰突起;五哨云烟苍茫。举步仰见悬崖峭壁;俯首谛听涧水潺潺。一道道雄关险隘,且又有茨坪、茅坪、罗浮和大、小五井等阡陌之地可以提供衣食,堪称兵家固守的理想处。于是,朱德、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占据了此地。

如今,彭德怀、滕代远又率领红五军匆匆而来。

赴铜鼓决不息鼓,临幽居不便久居

1928年10月初,欲南先北的红五军经湖北通城去往通山,继而突然掉头南下江西再赴修水。据说,湖南省主席鲁涤平闻讯大吃一惊,用手拍着他的秃脑门叫道:“这不是又要上井冈山吗?”

是的,是要上井冈山。彭德怀说过这样的话:我在1927年冬、1928年春就注意井冈山。我当时感觉,对天上有飞机, 陆上有火车、汽车,水上有兵舰、轮船,且有电讯、电话等现代化交通运输与通讯联络的敌军作战,没有根据地是不行的……☾1☽

鲁胖子哪里晓得,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去通城、通山一带,沿途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力量,实行土地革命,看样子是要在那里建立根据地,而真正的意图还是回师奔赴井冈山。在当时,也只有像井冈山这样的地方,红军才能站住脚。

天气愈发地冷了,然而这支部队的御寒问题却迟迟不能解决,被饥饿和伤病折磨着的官兵们穿着破破烂烂的单衣,一旦在野外露营或者经过一场激战之后,便在浸入骨髓的霜寒中瑟瑟发抖。况且,湘鄂赣三省的白军已经开始了第二次更大规模的“会剿”,有确切情报说:湖南的白军大约有十五个团集结于平江一带;湖北的白军大约有三个团已经开进通山地区;江西的三个团竟然逼近了修水、铜鼓。这真是重兵压境,层层封锁,步步围困,大有一举歼灭整个红五军之势。

在艰难困苦、险象环生的情况下,伤员和病号在转战途中造成的困难且不必说,最令人苦恼的还是意志动摇者,又有人悄悄然不辞而别了,那种消沉的情绪就像瘟疫一般在部队中蔓延着。

鉴于上述严峻的形势,红五军进驻铜鼓后进行了短暂的休整。休整地名叫幽居,让彭德怀好一阵感慨,他对身边的同志们说:“大家是敲击铜鼓一鼓作气呀,还是偃旗息鼓幽居下来呢?”

“就幽居下来吧。”黄公略盯着周围的人,他的表情也幽幽默默的。“在这个地方娶妻生子享一享天伦之乐,也省得转战哪厮杀呀流血呵掉脑袋。”

邓萍知道他说的是反话,却又不点破,反而随声附和道:“咱们散伙吧,怎么样?”

作品简介:

1928年7月22日,在中共湖南省委和彭德怀、滕代远、邓萍、张荣生、黄纯一、李灿、李力、李光、黄公略、贺国中等同志领导下,发动平江起义成功地粉碎了平江的反动武装,成立了工农红军第五军和平江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平江起义有力地推动了湘鄂赣边界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湘鄂赣根据地。11月,率红五军与朱德、毛泽东领导的红四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

作者简介:于波,男,汉族,生于1950年,黑龙江宾县人。中共党员。毕业于湖北大学政治教育专业,后又毕业于鲁迅文学院。1969年应征入伍,历任空降兵部队战士、班长、营部书记、指导员,武汉军区空军军事法院审判员,济南军区空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二级。山东省作家协会理事。196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主要作品:著有“人鬼神” 系列长篇小说第一部《狼人》(获90届全国计划单列市优秀作品第一名);报告文学集:《作家的足迹》;长篇报告文学:《中国之鹰》;诗集:《于波爱情诗选》等。

作者:于波

标签:于波汩水怒潮平江暴动纪实文学红军

汩水怒潮·平江暴动纪实》最热门章节:
1本书参考资料2后记3第十章 会师 终于,两支开天辟地的铁流汇合在一起4第十章 会师 奔向井冈山途中的最后一场歼灭战5第十章 会师 赴铜鼓决不息鼓,临幽居不便久居6第九章 转战 赤诚和坚贞再度经受严峻的考验7第九章 转战 脱逃与叛变相继发生在危急关头8第九章 转战 万载夕阳,从血色沙场上转向明朝9第九章 转战 修水残月,在狂风乱云中暗淡无光10第八章 突围 骑白马的巾帼英雄和她的游击队
更多『纪实报告』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