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怪诞行为学4·诚实的真相_第十一章 一个喜忧参半的结局:我们的行为不理性也不完美 谁才是“真正”的骗子?

丹·艾瑞里
社会心理
总共61章(已完结

怪诞行为学4·诚实的真相 精彩片段:

第十一章 一个喜忧参半的结局:我们的行为不理性也不完美

通过这本书,我们能看到诚实和不诚实都是基于两种截然不同的动机。一方面,我们想要从欺骗中获利(这是理性经济动机);另一方面,我们希望仍将自己视为好人(这是心理动机)。你也许认为我们不能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就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一样,但本书中提出的经验系数理论表明,人们灵活的推理能力和将事物合理化的能力能使我们做到这一点。基本上,只要我们欺骗,哪怕只是小骗局,我们就能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一部分),既得到一些利益又保持自己积极的形象。

我们能看到,一些动因如欺骗后能得的钱、被抓的可能性等,对人们的影响比我们预期的要小得多。而另一些动因对人的影响则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例如道德提醒、得到报酬要经历的步骤、利益冲突、精神耗竭、假冒的品牌、假的成就提醒、创造力、看见别人不诚实的行为,以及关心团队成员等。

这里列举的实验都是研究不诚实行为的,但我们还是有必要记住一点,即实验中多数的参与者都是著名大学的优秀学生,他们将来的工作很有可能都是重要且有影响力的。人们往往也不会将他们与作弊和欺骗联想到一起。可是事实上,他们和你、我及这个星球上的任何生物都一样,都会作弊。

尽管这本书的实验都是关于不诚实的行为,但半数的实验结果都表明人类比标准经济理论预测的更有道德感,你也许觉得这种说法有些悲观。但从纯粹且理性的(理性犯罪简单模式)角度出发,我们实际上欺骗他人的程度还很低。考虑一下,最近几天你有多少次欺骗且不会被抓的机会。也许你的同事出去开会时,将钱包忘在了桌上;也许咖啡馆里的某个人在去洗手间时,请你帮她看管笔记本电脑;也许是杂货店的收银员漏算了你买的一件物品,或你在一条无人的街道旁发现了一辆没上锁的自行车。在以上所有情境中,若真处于理性犯罪的简单模式下,你会拿走钱、笔记本电脑、自行车,或会对收银员漏算的金额视而不见。然而,我们每天都放弃了很多这样的机会,也没想过应该抓住这些机会。这意味着,我们在提高道德品质方面的起点还是很高的。

谁才是“真正”的骗子?

我们所有测试中的参与者,人数加起来应该有几千人了。偶尔,我们也会遇到非常贪婪的骗子,他们想得到尽可能多的钱。例如,在矩阵题数为20个的实验中,我们虽然没碰到过称自己解决了18个或19个的人,但有一次,有位参与者称自己正确地解决了全部20个矩阵题。确实有一些人在做了成本—效益分析后,决定尽可能多地带走钱。但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人并不多。他们似乎只是个别情况,不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我们只损失了几百美元。(这么多钱不至于让人惊讶,也不是很糟糕。)同时,大多数参与者只谎报了为数不多的数目,但因为这样的参与者有成千上万,我们损失的钱也有成千上万——比贪婪的骗子得到的钱多得多。

我觉得,从贪婪的骗子和小骗子给我带来的财产损失来看,我们的实验能大体上表示出社会中的不诚实现象。很少有人会大范围地偷盗,但到处都有小打小闹地行骗的人。他们通过多报自己工作的时间,申请保险索赔时夸大自己的损失,给别人推荐不必要的治疗方案等方法行骗。公司也有许多占小便宜的手段。例如,信用卡公司不给出明确的原因就小幅提高利率,收取各种隐藏的费用和罚款(在公司里,这些费用和罚款通常被称作“附加税”)。或者,银行总会在处理支票时表现得不积极,这样就能多保留一两天储户的钱,还会对透支收取保护费,或对使用自动取款机收取额外的费用。所有这些都说明,关注恶性的不良行为显然很重要,但抑制那些程度虽小却普遍存在的欺骗可能更重要。因为这种欺骗在大多数时间都对我们有影响,我们既可能是欺骗他人的人,也可能是受骗者。

作品简介:

你会心安理得地把办公室的铅笔拿回家给孩子用吗?“因为路上堵车,所以我迟到了”这样的借口是否常挂在你的嘴边?穿戴冒牌服饰会不知不觉降低我们的道德底线吗?面对金钱的诱惑,医生、专家、的意见还有几分可信?我们一贯倡导的团队合作会让我们更诚实还是更不诚实?这一次,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聚焦于人们欺骗行为的动因,带领读者 走进非理性背后的诚实的真相。

丹·艾瑞里通过大量的实验和例证向在书中读者揭开非理性诚实的面纱,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人性中的缺陷,从而更好地克制和限制这些行为。探究了那些导致我们不诚实的原因,以及我们如何能在为自身利益选择不诚实的同时还能维护自身形象。同时还研究了不诚实的社会动因,以及不诚实的行为是怎样发生作用的,并找出一些有趣的方法来克制和限制这种行为。

作者:丹·艾瑞里

翻译:胡晓姣李爱民何梦莹

标签:丹·艾瑞里怪诞行为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

怪诞行为学4·诚实的真相》最热门章节:
1致谢2第十一章 一个喜忧参半的结局:我们的行为不理性也不完美 我们应如何面对不诚实?3第十一章 一个喜忧参半的结局:我们的行为不理性也不完美 哪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最爱撒谎?4第十一章 一个喜忧参半的结局:我们的行为不理性也不完美 谁才是“真正”的骗子?5第十章 合作性欺骗:为什么安然公司会死于巨大的财务丑闻? 可笑的合作6第十章 合作性欺骗:为什么安然公司会死于巨大的财务丑闻? 小心,合作中可能会产生欺骗7第十章 合作性欺骗:为什么安然公司会死于巨大的财务丑闻? 团队合作可能会诱发利他的不诚实行为8第九章 我们是如何感染上不诚实的病毒的? 如何重拾道德?9第九章 我们是如何感染上不诚实的病毒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10第九章 我们是如何感染上不诚实的病毒的? 从个体的不诚实到群体的不诚实
更多『社会心理』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