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与人格(第三版) 精彩片段:
第四部分 人类科学的方法论
第十四章 新心理学的问题
一、学习
人怎样学会变得聪明、成熟、仁慈?怎样学会获得良好的品味、性格以及创造力?怎样学会使自己适应新情况?怎样学会发现善、识别美、寻求真?也就是说,怎样进行内在的学习而不是外在的学习?
怎样从独特的经历,从灾难、婚姻、生儿育女、成功、胜利、恋爱、患病、死亡等中学习?
怎样从痛苦、疾病、抑郁、不幸、失败、衰老、毁灭中学习?
许多被当成联想式学习的东西,实际上是内在的和为现实所需要的,而不是相对的、任意的、偶然的。
对于自我实现的人来说,重复、接触以及无道理的回报变得越来越不重要。通常形式的广告很可能对他们不起作用。面对广告的自吹自播、胡乱联想、庸俗趋众以及广告简单、毫无意义的重复,他们很不易为之动心。甚至,这反而可能引起消极的后果——他们不是更可能而是更不可能买这商品了。
为什么教育心理学主要关心手段(如评分等级、学位、荣誉、奖状),而不是目的(如智慧、理解力、良好的判断力和审美力)?
我们对于情感态度(emotional attitudes)、趣味和爱好的获得是了解不足的。“心灵的学习”被忽视了。
实际中的教育往往通过使孩子少找麻烦、少调皮捣蛋来满足大人方便的需要,更积极的教育则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自我实现。教育应该教给孩子坚强、自尊、正义感、抵制控制和利用、抵制宣传和对文化的盲目适应、抵制暗示和流行。对于这些,我们又知道些什么呢?
对于那种无目的和无动机的学习,即潜移默化的学习、完全是出于纯粹的内在兴趣的学习等,我们知道得很少。
二、知觉
关于知觉的研究,过多地是对错误、曲解、错觉等的有限的研究。韦特海默会把它叫做对心理盲目性的研究。为什么不再加上对于直觉、阈下知觉和无意识及前意识知觉的研究?对良好品味的研究不算吗?对真、诚、美的研究不算吗?那么审美知觉呢?为什么有些人感受到了美而其他人没有?在知觉这个总概念下,我们还可以把用希望、梦想、幻想、创造性、组织和条理化来对现实进行建设性调控包括进来。
无动机、无偏见、无私的知觉。鉴赏。敬畏。景仰。无选择的注意。有大量对于陈规俗套的研究,却几乎没有对于新鲜的、具体的、柏格森主义的现实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