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心理操纵术 精彩片段:
第四章 迅速掌握对方心理的心理操纵术
为了达成初见面的目的,第一步必须了解对方的心理状态。明了对方的心思,才能“对症下药”一针见血地说到对方的心里去。否则,不仅无法说服他人,甚至使人不解其意,或因曲解而产生误会。如此一来,前面的准备工作岂非付诸流水?
观察他人,根据实态又分两大种类。一是观察他人与生俱来的个性和教养;二是观察他人因时间、地点的差异而产生的不同心理反应。当然,此二者之间也相互联系。简单地说,也就是观察对方是否因时间、地点不同随之产生激烈的心理变化?是否为情绪化的人物?如果对方属于善变型的人,你就必须时时刻刻注意其思潮波动;若对方属于稳定型人物,通常以第一印象与之相处,大致不会有所差错。
要注意的是,人极易受环境的影响。在初次见面的特异环境中,可能产生平常不可能发生的特殊心境。
古有明训:“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了解对方的心态后,才能采取正确的战略,漂亮地出击!
1.为确认对方的意思请提出问题反问
不想让他人发觉自己的真意,对自己的意见没有自信,或是不想表明态度者,谈话时经常言辞闪烁或顾左右而言他,使人捉摸不定。有许多评论家和学者回答敏感问题时,常在说出结论后立即搬出与方才结论截然不同的另一套理论,追加说:“但是,这个问题也可能有……这种情况。”
我们称之为“安全结论”有些人常常使用模棱两可的回答,就是典型的例子。
为了以后可以自圆其说,左右逢源,他们常提出两面性的答案。例如:“这个问题迫在眉睫,非慎重地深思熟虑不可,且必须快速重新检讨对策。”
听得旁人一头雾水:到底是要快点提出解决的对策呢?还是要人慢慢地研讨呢?似乎两方都说得通。
如果你遇上说话语意不明者,而他又避免做明确的结论时,为了确认他是否为意志踌躇的人,可借着他自发的两面理论来加以辨明。在他提出单方结论后,立即反问他对于另一方的理论有何看法。
当然,或许有人认为世上没有绝对的真理。“欲速则不达”是真理,“打铁要趁热”也是真理,人们对事物的看法经常有两面性,因此应视情况而加以决定。如果是意识模糊者,一旦被人提出相反的意见反驳时,便立即怀疑自己的论点;而意志坚定者则不会如此轻易地受他人左右。
2.对方已表示了解也要坚持讲完你的话
常言道:“听一而知十”也许世上真有人思维敏捷,听见一个道理就能同时反映出其他九个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