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自己:让生命拥有一切可能 精彩片段:
第三章 觉察与觉醒
——一个觉醒的人,他的名字就叫佛
一尊迷失的佛,他的名字就叫人
了解“我是一切的根源”以后,接着就要踏入生命潜能之旅最重要的课题——觉察。觉察有两种形态:一是Insight,我译为“洞察”;另一种是Awareness,我译为“觉醒”。
洞察是一种顿悟、一种很客观的觉察,是一种“啊哈!”的经验。人类本质存在一种想要从所有资讯里,理解并整理出一个自己能够了解、也能积极参与的世界,然后再去说明、解释这个世界所有的现象。这样的本能、这种了解与洞彻,我们称为洞察,它是属于理性的、头脑的、思想的。
另一种是“觉醒”,它是一种复苏。换句话说,它是我们内在、皮肤以内的世界,也是情感的、感官的、情绪的世界。例如当身体感觉有一点疲倦,你就停下来开始“洞察”,寻找可能的原因,也许是三天前感冒还没有复原,也许是这几天的工作太累了,也许是昨夜没睡好,所以现在感觉有点累。这是属于头脑层面的理解,我们就称为“洞察”。而“觉醒”则是,当你觉得累的时候,在那一刹那,就全然去感觉那个“累”,与自己的“累”在一起,然后让这个“累”布满全身的每块肌肉、每个细胞,整个人或许会垮下来,甚至连一声“我好累”都懒得说,整个人都被疲倦所席卷。这个时候你的“累”苏醒了,这就是“觉醒”,换句话说,它是伴随着情感和感觉的一种觉察。
为了让读者更明白这两者的差别,我们列举两位在自我成长和修行这条道路上知名的人物,就会更清楚知道它们有什么不同。我认为释迦牟尼与济公是这两个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释迦牟尼是全然的洞察,他很客观地观照这个世界。洞察本身就是一个观照,让自己从事件中完全跳开,自己就是一个全然的观照,客观地看这个世界发生的所有事件,甚至包括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它是一种成熟的智慧,不带任何判断、不去分别是非、只是“如其所是”地看这个世界,看所有发生的一切。
自己本身不存在,跳开来看是洞察最明显的一个特征。而觉醒则刚好相反,例如济公,他活在自己身上的每一个发生里,和自己的情感、感觉全然在一起: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大喜大悲、大起大落,无论自己内在有什么发生,都让自己成为那样的状态。所以,在一般世俗的眼光看来,济公就是“疯癫”的代名词。他紧随着自己身上的每一个变化,他能全然的与变化在一起。他属于孩子的世界,属于自然的、情感的、情绪的世界,他充满着生命力、活力和能量。
如果将“佛”的梵文意译成中文,就是“觉醒”或“觉察”。换句话说,当一个人觉醒之后就是佛。无论是“洞察”或“觉醒”,这两条道路都可以让我们走向生命里最高的智慧。不管我们选择哪一条道路,重要的是要做到“全然”——全然地洞察或是全然地觉醒。
以我个人的经验,如果在这两个领域里无法做到全然,那么无论走哪一个方向,都会很危险。因此,在开发生命潜能这个领域里,我们将洞察与觉醒都视为觉察的主要途径,同样地重视它们。一个人如果只有觉醒,不停地复苏于自己内在的世界、不停地与自己的情绪在一起,而且将它不停地呈现出来,必然会干扰到许多人,因为只要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会有许多关系——与父母、伴侣、子女、同事、朋友等种种关系。如果我们只重视觉醒而忽略了洞察,就有可能成为一个非常情绪化、歇斯底里的人,而这也可能使自己陷入一个更不利的成长环境中,招来更多的阻碍,在自我成长的路上遇到更多伤害和更大的挫败。
同样地,如果只重视洞察,很可能就像某些人学禅,到最后却成为“枯禅”。因为最终他只剩下理性和头脑,变成一个只会与人辩论而忽略人类许多本能、否定生命里所有情感与情绪的部分,变成枯木一般,没有生机,没有感情。事实上,禅是充满生机的、能随时和每一刹那的变化、发生及每一个当下在一起的。可是有些人,只重视洞察,而忽略了自己内在的情感世界、自己的生命力与情绪,很可能他就逐渐丧失了自己的生命力和对生命的热情。他不再怨恨,不再愤怒,可是也同时失去了爱与温暖的能力,这也是危险的。
我们并不是要离开这个世界去独自修行生命潜能这条路,而是要一面享受当一个人,活在自己的生命里,另外也在所谓的“关系”里,不停地觉察自己,以“我是一切的根源”这个观念,去探索所有的结果、所有外缘的刺激,去探索在我的生命里,我自己的反应模式到底是什么。觉醒与洞察在生命潜能的旅途中,是同等的重要。
觉察并不是一个点,也不是一个平面,它是存在于三度空间之内的。第一度空间是它的宽广度,第二度空间是它的深度,第三度空间则是它的时间。
学习觉察首先要看我们是不是觉察到所有的宽广面?有没有将自己的觉察扩散到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我们在这个单元里谈到的每一个觉察,都包括洞察与觉醒。觉察像是一个探照灯,你照到哪里,它就会在哪个地方觉察到更多的东西。譬如:你现在正在看这本书,你很可能会忽略身边许多声音,所以现在请你合上书,用一分钟时间仔细去听听周围的声音……
当你再次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我相信在刚才那一分钟里,你已经听到当你在看书时未曾觉察到的许多声音,它们或许是外面的车声,或许是小鸟的叫声,或许是一些人声,或者是嘈杂的声音,甚至于天花板上老鼠在走动的声音。同样地,现在再请你合上这本书一分钟,去觉察你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