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不过是个痛快的决定 精彩片段:
第九卷 主持人也是个人
第二章 风格即人生
电视节目主持界曾经有个很有趣的现象。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男主持人都要相貌堂堂、举止大方、温文尔雅。只是到最近十几年,一些风格鲜明、功底深厚的“丑”主持人才有机会崭露头角。这一点和影视界有异曲同工之处,例如黄渤这样气质独特且不可复制的演员之所以会成功,固然是源于他有多年的积淀,但另一方面也印证了人们的审美取向在由外而内地转变,真正“有戏”的演员,迟早能遇到喜欢他的观众。
如今的主持人,光长着一张漂亮的扑克脸早已不够,光会说几句台面话也不顶用,这一代的主持人,要的是风格的个性化、差异化和多元化。
“风格”一词,往小了说,是特征与个性,往大了说,是风度与品格。主持人风格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台上的独树一帜靠的是台下日积月累的修行。看得多了,学得多了,实践多了,体验多了,风格才会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形成。
我一直都很喜爱台湾的电视节目,在念书时就寻找一切机会观看,对胡瓜、吴宗宪和张菲这样大神级的大牌主持尤为喜爱。他们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主持人是活的,所做的不仅是引导、梳理,更多的是参与、挖掘和控制,总能抓到嘉宾最精彩的表现,制造最好的效果。
我看到的第一个台湾综艺节目,是胡瓜和高怡平主持的《非常男女》。当年,要看台湾综艺节目可不容易,时间上通常都会滞后很长一段时间不说,还只能从各种门路找来录像带看,质量不高,顶多也就是VCD。当我看到《非常男女》时,它已经在台湾播出两年了。
第一次看胡瓜和高怡平的主持,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他们的表现惊得我下巴都要掉到地上了。胡瓜妙语连珠,各种包袱脱口而出;高怡平言语泼辣,“尺度”不小,但率真可爱。整个节目,气氛热烈而又不会失控,情绪层层推进,最终俊男靓女大胆告白,既有笑点又有真情,好玩好看!
台湾主持人明确的定位和分工也让我很受教。《国光帮帮忙》里的主持人屈中恒、孙鹏和庹宗康就是这样,三个男人一台戏,他们唱得不亦乐乎。这个节目做得十分成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三位主持人关系明确,分工合理。他们“戏路”不同,谁也不抢谁的“戏”,我想他们一定是把生活中的自己带到了主持现场,分工才会那么自然,合作才会天衣无缝。
光看人家的东西还不行,关键是要学以致用,要将学来的东西融会贯通可不是轻易能做到的。《我爱记歌词》一开始就被定下了“热烈欢快”的节目基调,但最初我们对这个基调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上。那会儿,一上台大家就开始歇斯底里地吼,拼命煽动现场情绪,每一次下节目,个个的嗓子都是哑的。
慢慢地,我发现娱乐节目绝不是你会闹腾就可以做好的,大喊大叫不是活跃,真正的活跃是建立在开心的基础上的。怎么才能开心?那就得轻轻松松玩起来,就像平日与朋友的聚会。
于是,我不再一味地喊叫,而是该煽情的时候煽情,该打诨的时候打诨,该沉默的时候沉默,就像我平常和朋友们聊天一样,不再矫揉造作。
这种发现和转变可不是所谓的顿悟,而是在千百次的实践中渐悟出来的。
主持人的每一次提问、每一次引导、每一次转折,都是人生积淀的体现。舞台下,你是什么人,就决定了你是什么主持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