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发迹史·神一样的无赖 精彩片段:
第十二章 楚汉英雄
用人如器
总结刘邦的一生,其成功之处在于能用人。
知人善任。中国有句俗话,谓之“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要实现“尽其用”、“尽其才”,关键在于把物放在适当的地方,把人摆在适当的岗位。知人善任的重点在于知人,然后就是善任。
知人、知己、知彼,其中知己意味着人应该有自知之明,人聪明的地方就是有自知之明。这对很多人来说确实比较难。而刘邦恰恰是一个非常有自知之明的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一个帝王最重要的能力是如何调动将士们的积极性,他很清楚他们都有什么样的能耐,并且知道该把它放在什么位置上最为适合,并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知人善任,这个根本道理,刘邦把它运用得非常好,这就是刘邦他为什么会成就这样一个汉朝集团。
孔子有这样一句话,“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就是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在茫茫苍穹中,或许北极星不是最明亮的,但它永远指向北方,指向思想与灵魂前进的地方。北极星是永远不动的,而北斗七星永远都围绕着北极星运动。不难看出在大汉的革命军队中,刘邦就是那个亘古不变的北极星。而萧何、张良、韩信、陈平、等这些人就是北斗七星,刘邦一直在领导着他们的方向。
这就是刘邦为什么可以取得成功的很重要原因。
选人不拘一格,用人用其所长。这是古今中外成功的用人之道。用人最忌按框框、杠杠取才,有的人学识很高,由于不知变通,办事却很低能。有的人经历很丰富,由于悟性太差,始终没有长进。重用这种人,就可能误事。成功的帝王取才,首重能力,绝不存世俗偏见。所以,他们手下总是人才济济。古代明君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就是敢于打破门第、学历观念。许多明智的帝王深深知道,有许多人才出自普通百姓家里,出自社会最底层。因此,他们积极到民间寻找人才,打破门第观念选用人才,如:五帝时期的帝舜是一个瞎子的儿子,商朝的伊尹是一个烧饭的奴隶,傅悦是一个砸夯的奴隶,成吉思汗手下有许多大将都是奴隶出身,北魏孝文帝的大将赵黑也是奴隶出身……
在刘邦这支革命的队伍中,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待业青年。可以说是他们是处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了解社会的各个层面。什么人都有,可谓是一个杂牌军。但刘邦要求的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刘邦的队伍里有很多人都是从项羽营帐里来的,刘邦尽释前嫌的大度程度大得让人不可理解,大得超出了一般人的理解就成了“伟”。最根本的问题,刘邦抓大放小、不拘小节。招降纳叛,尽释前嫌,是气度,是用人之道,不是用人之术。
大海之所以这么宽广,是因为大海不仅容纳了江河湖泊带给它的水源,同时还接纳了江河湖泊带给它的泥沙和杂质。刘邦军队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他海纳百川的胸襟。刘邦之强大正在与刘邦不仅接纳了人的优点,同时还接纳了人的缺点。
曾经在项羽麾下的人,都簇拥在刘邦的身边,就因为刘邦宽宏大量,一视同仁。比如,韩信、陈平。韩信原本是项羽手下的人,韩信有才,但项羽看不起韩信,他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所以就投奔了刘邦。陈平原来投奔了魏王,后来又转入项羽手下做谋士。陈平得不到项羽重视,郁郁不得志,直到上天安排他在鸿门宴上见到了刘邦。良禽择木而栖,此后,才华横溢的他从项羽的军中逃了出来,经魏无知推荐,投靠了刘邦。两人纵论天下大事,十分投机。刘邦破例任陈平为都尉,留在身边做参乘(陪他出行,为他驾驭马车的官员),并命他监护三军将校。
有句名谚说:“一两重的坦诚,胜过一吨重的聪明。”人才,最需要的得到的是尊重。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都希望对方对自己坦诚相待,而不是信口雌黄或口蜜腹剑。重视人才最重要的是尊重和信任,如果你要尊重这些人才,唯一的办法就是以诚相待。
当然,刘邦就有这个优点。张良、韩信、陈平这些人,有问题便跟刘邦谈,刘邦全部都是如实地解决,哪怕这样解决会让自己下不来台。
张良在鸿门宴之前得到消息,说项羽要派兵来剿灭刘邦,张良曾问刘邦,以自己的实力,是否打得过项羽。刘邦如实回答“固不如也”。后来,韩信到刘邦军中来,也问了这样的问题,说大王你的能力、魅力比得过项羽吗?刘邦沉默了许久,最后还是坦诚相告,“固不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