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怎样炼成的 精彩片段:
十五、淤泥之底
回首前半生,失败多于成功,失意甚于得意。是悲伤?还是绝望?满含报国热血的曹操,不懂得官场规则,又不肯跟当权派妥协,平添了数倍痛苦。身处乱世,想要报国无望,不如退而自修,完善自我,做一支深埋在淤泥之底的莲藕。当朝廷再希望他去黄巾军暴乱频繁的东郡任职时,他断然拒绝,决意再回谯郡。黄巾军之火呈燎原态势,谯郡随处可见难民。百姓生活困顿,现实情况又怎能令他如意?太学培养他作“帝之辅弼,国之栋梁”,但路在何方?
无可奈何又归田
曹嵩的信件送到谯郡:原本准备取代他的位置的张温,已经被逼买官太尉,他如今又能当大司农。要曹操放心,那件贪腐之事已经过去。
诏书又送到谯郡,还盖着皇帝刘宏和尚书令的大印:任命曹操为东郡太守。看来东郡作为大汉九州之一的首府,农民暴动闹得那么厉害,离洛阳那么近,没个合适的人去坐镇,确实不行。张让也不希望整天有来自东郡的镇压农民起义求救急件。
为了能请曹操去东郡当太守,张让可是费了大劲,竟然将曹嵩官复原职。曹操没那心思想那些没用的,他不吃张让拐弯抹角那一套!
曹操正忙着监督工人建造谯东宅院,比起赵忠在老家建的豪宅,简直既没技术又没品味。不过不要紧,那座从不缺少谴责的偌大庄园,早晚会是他曹操的。曹操看都不看前来送公文的差人。去东郡的结果又能怎么样?北部尉、顿丘令、济南相,只要张让在,不都在他们的股掌之间玩弄吗?
曹操连公文都没看,公差僵持着,要曹操签收公文。
曹操只好打发公差,回去就说我病得连毛笔都提不起来了。
当差的看曹操心意已决,只得回去复命。
曹嵩正为张温被逼掏钱买官喜不自禁。可曹操拒不上任,张让恼羞成怒。张让找曹嵩谈话,拐了七个弯,曹嵩还是不明白,张让只好直说,他要曹嵩再回大司农府,是要将那些混杂在国库中的货物供出来,挑拣好的拉回家去。
曹嵩这回没那么傻,他将混杂在国库内的赃物,全部登记造册,并入国家财产。争取在离任前,做一本明白账。如果张让想要,那就是私拿国财了。
曹嵩是前半辈子穷于贪赃毁誉,这几年忙着修漏补洞。连他自己都觉得很讽刺。
曹操远在谯郡,皇甫嵩、袁绍、张邈、胡母班等好友间信件不断,朝中大事能窥见一斑。各地黄巾军势头锐减,太监、皇帝、和百官又开始倾轧,谁也不服谁。
曹操遵照诺言,尽量多给皇甫嵩写信。皇甫嵩决不白收每一封信,用每信必回的方式驱散寂寞,鼓励曹操多给他写信。师生二人在信中说说各自的生活之外,更多则讨论军事问题。学生乐于提问,先生乐意回答。袁绍也偶尔有信来,他告诉曹操,京城买官闹得更烈,刚花了一千万钱的叔父袁隗被迫辞去司徒一职,给后面的买官者让路。大将军何进被张让、赵忠等打压得够呛,兵权被剥夺殆尽,差不多只留一名号而已。他对世事感到绝望,已经辞官在洛阳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