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那些腕儿 精彩片段:
陈炯明:联邦宪政实践者
历史课本里的陈炯明,是一个军阀,一个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背叛者,一个炮轰总统府的刽子手。百年过去了,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全面了解这位军阀名人。
自治,联省,联邦
陈炯明于1878年生于广东海丰,原名捷,字赞之,又字竞存。他出生的当天,恰逢其父陈曦庭乡试中榜的捷报亦到,父亲遂为儿子起名为陈捷。
陈炯明自幼顽劣异常,但少年时期性情大变,发奋苦学,且温文有礼,20岁的时候中了清朝的秀才,成为一个书生。但当时的大清朝气运已尽,帝国的大厦正在倾覆之中,维新思想、革命风潮在广东正在流行。受新思潮的影响,1906年,28岁的陈炯明到了广州,求学于广东法政学堂,成为第一届学员,两年后以“最优等生”的成绩毕业。
1909年毕业以后,陈炯明任广东咨议局议员,提出了《革除衙署积弊案》、《废除就地正法案》、《筹办城镇乡地方自治案》、《禁绝一切赌博案》等提案。这些提案显示出了陈炯明深受乌托邦思想的影响,“自治”也成为其一生追求并践行的理想。
1909年,陈炯明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3月,他参加了黄花岗起义。1913年,陈炯明参加二次革命失败,流亡到新加坡。当时孙中山重组中华革命党,并且要求党员画押宣誓效忠孙中山个人,陈炯明第一次表现出了他对孙中山的不从,拒绝宣誓效忠参加中华革命党。
1916年,陈炯明回到广东发动起义,参加讨袁的护法运动,任闽粤军总司令,占领了闽西南的漳州、汀州等地,正式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在这个不大的地盘上,陈炯明开始了他的自治实验,那是中国一百年来最重要的乌托邦中的一个。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陈炯明流亡香港,结识了比自己小6岁的精神导师,信仰无政府主义的刘师复。其宗旨是无政府、无宗教、无家庭,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老有所养,幼有所依,百姓互助合作,没有贫穷,也没有剥削。刘师复的描绘,和陈炯明的自治理念不谋而合,也成为漳州新政的根本思想。
在刘师复的影响下,陈炯明构筑了他的“自治”“联省”“联邦”三大步骤,他以后的政治生涯,都与这三大步骤紧密相关。他与孙中山的决裂,也源于“自治还是革命”这一路线的冲突。
在闽南26县这个小小的“闽南护法区”,陈炯明究竟做了些什么呢?
他建设了第一座钢筋水泥桥梁、第一条四车道石板马路、第一个现代公园、第一片城乡公路网、第一家银行,还建设了贫民工艺厂、迎宾大旅馆,在公园的门口,竖着高大的石碑,四面分别篆刻着“博爱、自由、平等、互助”。
陈炯明的一个大手笔,是在农村设立现代学堂,做到“一乡一校”。他禁绝了私塾,设立师范学校、普通中学、工读学校、平民夜校、妇女家政讲习所。1920年又增办了女子师范讲习所、女子工读学校,当年就设立半夜学校90余所。
报纸杂志也纷纷涌现,《闽星》半周刊和《闽星日刊》出现了,《闽南新报》、《闽锋周刊》、《军事日报》、《云中周刊》也先后创办,陈炯明在《闽星》发刊词里写道:思想一变就会打破旧生活、旧组织,直向进化线上,一起大努力,创造新生活、新组织,达到无国界、无种界、无人我界的境地……
陈炯明还大力延揽全国人才,帮他一起办教育,并在筹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