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民国那些范儿_梁漱溟:永远剔透的良知

欧阳悟道
传记回忆
总共23章(已完结

民国那些范儿 精彩片段:

梁漱溟:永远剔透的良知

梁漱溟(1893.10.18—1988.6.23),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著有《乡村建设理论》、《人心与人生》等。梁漱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著名的文化民族主义者,他被称为“最后的大儒”。

“特务们,你们还有第三颗子弹吗”

梁漱溟初到北大便毫不掩饰他的率直,他在开讲《印度哲学》的第一天就对听课的学生说:“我此来除替释迦、孔子发挥外,更不做旁的事。”讲台下的学生大多是“打倒孔家店”的热烈拥护者,这一时期同在北大的保守派代表人辜鸿铭就吃了学生的许多苦头,在当时的北大,可是人才济济,梁漱溟在当时还是个无名人士,即使辞退他也不会有人感到新鲜,但是他却在北大一教就是7年,他讲的孔子课特别火,学生们都争着来听他是如何为孔子、释迦作辩护的。

他在北大唱得最惊人的反调是在“五四”学潮时,学生们群情激愤,同仇敌忾,梁漱溟在《国民公报》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的意思很平常。我愿意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愿意检查厅提起公诉,审厅去审理判罪,学生遵判服罪。”他还指出人太多检查不尽学生“尽可一一自首”。他的理由是,“在道理上讲,打伤人是现行犯”,“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梁漱溟是基于对法制社会的向往才这样说的。学生们却不能原谅他,于是写了许多匿名信警告他小心些。

他的率性而言招来的后果也的确让人惊心动魄。1946年李公朴、闻一多血案发生后,作为民盟的核心人物,梁漱溟在集会上公开宣言:“特务们,你们还有第三颗子弹吗?我在这里等着它!”

梁漱溟民国初年曾在同盟会同仁创办的《民国报》当过编辑,做过外勤记者;他常用的笔名有寿民、瘦民等。有一次,该报总编缉孙浚明为梁写了一幅扇面,上款题“漱溟”二字,梁看后认为孙浚明代拟的笔名很好,甚合心意。从此梁便以“漱溟”为名。

1906年,梁漱溟考入北平顺天中学,他的各门功课自学进度皆超过老师的课堂教授进度。他阅读了大量的课外读物,国文作文成绩经常名列前茅。梁漱溟喜欢作翻案文章,从不落俗套,深得国文教员的赏识,他的作文曾得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批语。

蔡元培聘请梁漱溟任北大教师时,他只有24岁,北大的学生有些比他的年龄还大,梁漱溟过去多次报考北大但却没有考取,最后他考入了直隶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他只是一位中专毕业生。

1916年上海的《东方杂志》上连载了梁漱溟撰写的一篇文章《究元决疑论》,文章以近世西洋学说阐述印度佛家理论,这篇文章发表后很快便引起蔡元培的高度重视,蔡元培与当时的文科学长陈独秀商议决定聘请梁漱溟来校任教,梁漱溟对此却感到十分恐慌。他对蔡元培说:“我只不过初涉佛典,于此外的印度哲学实无所知。”蔡元培当即反问道:“那么你知道有谁能教印度哲学呢?”梁漱溟说不知道,蔡元培接着说:“我们亦没有寻到真能教印度哲学的人。横竖彼此都差不多,还是你来吧!”

年纪轻轻的梁漱溟于是便登上了这所全国最高学府的讲台。报刊上很是热闹了一番。一是因为梁漱溟年轻,只有24岁;二是因为既没上过大学,更没留过洋,学问全靠自己钻研;三是因为蔡元培用人不拘一格,体现兼容并包之量。梁漱溟没有辜负蔡校长的信任,在中国最高学府的讲坛上一站就是7年。

梁漱溟讲课从来都不拘一格,有时他带学生进一所破旧房屋里,以房屋改造引导学生就东西方人处世哲学的差异发表议论;有时又将学生引到街市上一个卖零散啤酒的去处,让学生看着那以各种姿态自得其乐地喝酒的人们,让他们进行一场东西方人不同价值观的分析辩论。

1919年,梁漱溟的著作《印度哲学概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同在一个北大哲学系,梁漱溟讲授《印度哲学概论》,胡适讲授《中国哲学史》,马叙伦讲授《老庄哲学》,三驾马车,各行其道,成为未名湖畔人们津津乐道的一大景观。

梁漱溟1921年又出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他在书中公开宣言:“世界人类的未来,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该书八年中重印了八版,堪称首次倡导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学术经典。国学大师梁启超读罢此书,亲自登门拜访,与他切磋学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华访问时,说自己早就知道梁漱溟的大名,并说“很愿意听梁漱溟谈谈儒家道理”。泰戈尔称赞他是中国的“新儒家”。后来,“新儒家”成了中国学术界的一个重要学派,以梁漱溟、冯友兰、熊十力等著名学者为中坚力量,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24年初,梁漱溟毅然辞去了北大的教职,以非凡的执著精神搞起了乡村建设实验,又一次成为国内关注的知名人士。他从广东到河南,从河南到山东,办村治学院,办乡村建设研究院,办《乡村建设》杂志,孜孜以求,从无倦怠。1936年,他出版了40万字的专著《乡村建设理论》(又名《中国民族之前途》),阐述了他的从村治入手,探索一条民族自救改造中国的途径。在当时有学问的人大多往城里跑的情况下,他带着一群忠实的追随者,怀揣“振兴农业法丹麦,建设乡村救中华”的壮志,光头跣足,穿行垄亩,“与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工夫”,历时七年之久,他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他所提供的一套根据中国国情推动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方法,在今天仍有一定的价值。

作品简介:

作者以开阔的视野、富有感染力的笔墨,呈现民国背景之下,种种被遮蔽的历史真相和细节。《民国那些范儿》对民国知识分子群体命运作了细致的探查与披露,对各种因缘际会和埋藏于历史深处的内容进行了深度的释解,读来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的同时,又不胜唏嘘,扼腕浩叹。同时,《民国那些范儿》独辟蹊径,反映他们精彩的人生,表现其鲜明的个性,将真实的历史现场还原,让读者自我抉择,时人风骨,惟君自现。

作者:欧阳悟道

标签:欧阳悟道民国大师传记

民国那些范儿》最热门章节:
1叶企孙:一个真正大写的人2李济:甲骨文的发现者3张元济:为中华文明“续写”4潘光旦:寂寞鸿儒,强国优种5冯友兰:有时直上孤峰顶6梁漱溟:永远剔透的良知7蒋梦麟:开辟现代大学之路8梅贻琦:大学真谛在大师9蔡元培:一代宗师开教育先河10梁启超:革命先驱,国家脊“梁”
更多『传记回忆』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