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爱上一座城_关于《中国建筑彩画图案》的意见(手稿)

林徽因
随笔杂谈
总共43章(已完结

爱上一座城 精彩片段:

关于《中国建筑彩画图案》的意见(手稿)☾1☽

……

(三)纹样的尺度粗细的分配因为在缩尺的图样中没有按原来比例缩减,而随了毛笔的粗细描出,全梁彩画“构图”的完整性,常常受到很大的损失。

(四)青绿的变调和各彩色在应用上改动的结果,在全梁彩色组合上,把主要的对比搅乱了。例如将那天你社留给我的那张印好的彩画样子和清宫中太和门中梁上彩画(庚子年日军侵入北京时由东京帝国大学建筑专家所测绘的一图)正是同一规格,详细核对,比着一起看时,就很明显。原来的构图是以较黯,青绿为两端箍头藻头的主调来衬托第一条梁中段,以朱为地,以彩色“吉祥草”为纹样的枋心,和第二条梁靠近枋心的左右梁,红地吉祥草的两段藻头,两层梁架上就只点出三块红色的主题,当中再隔开一道长而细的红色垫板,全梁青绿和朱的对比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也不乱。

从花纹比例上看,纹样细微像丝织品上的纹路,不是和这次所印的那样粗,在效果上有极不同的表现,细密如锦的感觉(触觉)非常美,青绿调更是安静调。和它们是中国颜料的特色,当中白线路带蜜黄调,不跳也细得更多,箍头两旁纹样更像少数民族的花边,在尺度上比例上都细微如织纹。而这次刘同志等所画真是“五彩缤纷”,有人说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颜色上宾主不分,噪聒喧腾,一片热闹而不知所云。

写到这里,接到来信,将稿件看过一遍(另复),知道贵编辑的为难,要在序文中强调优点。而我在此正分析其没落“走样”的现象。不得已,已在抄搞中作了一点很轻微的,但是负责的修正。语气上和实事求是的问题,讨论上好像是应该如此的,盼望可以通过。☾2☽

从花纹比例上看,纹样细致如丝织品,上纹路产生细密如锦的感觉,非常安静,不像这次所印的那样粗圆,大线路被金和白搅得热闹嘈杂异常的效果。绿线两色调和相处,它们都是中国的矿质颜料的色调,不黯也不跳,白色略带蜜黄,不太宽也不突出。在另外一张彩画上看到箍头两旁所用的(图样)纹样和刘同志等所画的效果上也大不相同,它们是细密的如少数民族的边锦织纹。大约是在比例上被艺人们放大了,所以效果那样不同。总而言之,我曾留下的那一张的确是“走了样的”,和玺椀花结带与太和门中梁上一样格式的彩画图案。因为上述各种的差异结果变成五彩缤纷,宾主不分,有人说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聒噪喧腾,一片热闹而不知所云。从艺术效果上说确是失败的“走样”的例子。

写到这里接到来信,将稿件看过一遍,知道你们编辑的为难,要在序文中强调强调优点。而我却在此正做分析,指出“走样”的现象。□□☾3☽我已在抄稿中接受提出优点的原则下,作了一点很轻微的,但是负责的修正。语气上绝不能一味夸张这些清代彩画的变体,在实事求是的讨论□□□□严正一点,盼望修正可以通过。

林徽因

作品简介:

《爱上一座城》是林徽因的建筑学论著,着重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特征。这些学术文章既科学严谨,又因清新优美的文字而别具风韵,读之,雕梁画柱间如入画境。

作者:林徽因

标签:林徽因爱上一座城杂文随笔建筑历史

爱上一座城》最热门章节:
1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2《城市计划大纲》序3《苏联卫国战争被毁地区之重建》译者的体会4关于《中国建筑彩画图案》的意见(手稿)5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结论6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七阶段 明·清两朝和旧中国时期(公元一三六八—一九一九—一九四九年)7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六阶段 两宋到金·元(公元九六〇—一三六七年)8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五阶段 唐·五代·辽(公元六一八—一一二五年)9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四阶段 晋·南北朝·隋(公元二六五—六一八年)10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三阶段 秦·汉·三国(公元前二四七—二四六年)
更多『随笔杂谈』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