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读书随笔 精彩片段:
浅谈短篇小说
才华横溢的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讲了这么多,我不得不在文章结束之前提到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这样才足够公平,她就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她的作品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声誉非常高。当今的英国短篇小说有许多使用技巧都和十九世纪的大师截然不同,我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肯定是受到了凯瑟琳的影响。虽然我不想把她的生平故事再翻出来写一遍,但是由于她小说中的自传色彩很浓,我不得不再简要地描述一下。
1888年,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出生于新西兰,年轻时写过一些小短篇,十分有天赋,成为作家是她始终的梦想。沉闷无聊的新西兰生活让她最终下决心去英国,并且很快说服了她的父亲。
她在英国和姐妹们一起上了两年学,其间,还在舞会上邂逅了一名年轻男子,并与他有了鱼水之欢。这让一向品行端正的父母非常惊讶,于是便同意她独立生活。她每年都会接到父亲给她的一百镑生活费,按照那个时代来讲,这笔生活费足以养活一位单身的女子了。
她在伦敦与新西兰的朋友重新取得了联系,其中一位已经成了当时有名的大提琴演奏家,他叫阿诺德·特罗维尔。当年还在新西兰的时候,凯瑟琳就已经对他情根深种,但是到了伦敦她便移情别恋到他弟弟身上,他的弟弟是一位小提琴师,两人很快便相爱了。凯瑟琳住在一个未婚女子的家里,管吃管住,每周要交二十五先令,买衣服和零花钱就只剩下了十五先令,这让她非常恼火。正是在这个时候,一位教声乐的老师——乔治·波登开始向她求婚,令人意外的是,她竟然答应了这位大她十岁的男人。
婚礼当天,她穿着一件黑裙子,来见证婚礼的只有她的一位女友,而且整个新婚之夜是在酒店度过的。乔治·波登自认为可以行使婚姻中的权利,但是遭到了凯瑟琳的拒绝,第二天凯瑟琳便离开了他。
《雷金纳德纪念日》就是后来她写她丈夫的,这可谓一篇冷酷无情的小说。随后她便前往利物浦与情人相会,她的情人是利物浦一个巡回喜剧团乐队里的小提琴手。后来听人说,凯瑟琳曾多次想要参加剧团合唱队。没过多久她便怀孕了,至于是结婚前的事还是结婚后的事,只有她自己知道了,我们无从得知。
她发了两封电报给远在新西兰的父母,一封是说她将要结婚的事情,一封是说她已经与丈夫决裂。她的母亲不放心,前往英国一探究竟,看到凯瑟琳的情况后她万分震惊,维多利亚时代有句话叫“处境有趣”,此时用来形容她女儿的境况再恰当不过了。
于是,凯瑟琳便被家人送到德国巴伐利亚的沃里舒芬住了下来,打算让她在那里住到孩子出生。在这段时间,她读了不少契诃夫的小说(我想应该是德文译本的),也曾试着自己写了几篇,最后整理出来以《日耳曼膳宿公寓》为名结集出版。在这之后,因为一些变故迫使她早产,婴儿生下来就是死胎。后来,她身体一恢复便返回了英格兰。
她最早的第一批小说得到了《新时代》杂志的肯定,并得以发表,当时的杂志主编是奥雷治。她慢慢地开始与一些同行交往。
1911年,她与米德尔顿·穆里再次相遇。穆里在大学时曾创办了一份叫作《韵律》的杂志,其间还曾向凯瑟琳约稿,并刊登了她的一篇名为《商店里的女人》的小说。
虽然米德尔顿·穆里是中下层出身,但是他不仅天资聪慧且十分用功,从最初的寄宿制学校考到高级中学,然后利用自己取得的奖学金得以进入基督医院学习,后来同样是通过获得的奖学金获得了进入牛津大学的机会。他曾多次前往巴黎度假,在那里,他结识了一位名叫弗朗西斯·卡可的法国文人。据这位法国文人爆料,穆里是个非常帅气的小伙子,而且非常有风度,有一次在蒙马特高地,两个妓女抢着要与他免费发生肉体关系。
穆里已经对凯瑟琳心生爱意,这使得他不得不对之前一直犹豫的事情做出选择,最后他选择离开牛津,即放弃那个即将举行的优等生考试。事实上,他为的也只是那个考试,因为他对其他事情根本不感兴趣,只想找份工作继续自己的写作生涯。其实牛津并没有他最初想象的那么好,因为他已经有了他想在牛津得到的东西。
他的前导师福克斯教授向《威斯敏斯特公报》的编辑斯潘德推荐了他,斯潘德同意试用他一段时间。这样,穆里就需要在伦敦找个地方安顿下来。之后他和凯瑟琳一起吃饭,凯瑟琳同意将她所住公寓的一间屋子租给他,每周七先令六便士的房租。他欣然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