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常言道:近代以来最重要的话语录_二十八 修为

余世存
随笔杂谈
总共33章(已完结

常言道:近代以来最重要的话语录 精彩片段:

二十八 修为

徐悲鸿书室中悬有自书一联,上联曰“独持偏见”,下联曰“一意孤行”。他还曾请齐白石以“荒谬绝伦”四字刻章一方,或问何意,他说:“别人看我是‘荒谬’,我看自己是‘绝伦’。”

溥仪曾仿刘禹锡《陋室铭》作《三希堂偶铭》,文曰:“屋不在大,有书则名。国不在霸,有人则能。此是小室,惟吾祖馨。琉球影闪耀,日光入纱明。写读有欣意,往来俱忠贞。可以看镜子,阅《三希》,无心荒之乱耳,无倦怠之坏形。直隶长辛店,西蜀成都亭。余笑曰:何太平之有!”

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埋首于文字学,而站在党内斗争圈外。这种态度使其敌人说他为了骄傲,轻视他们,不屑与他们斗争。彭述之说他保持“东方人的政治道德”,不合于近代斗争之用。

赵元任年轻时,求知欲极强,爱做物理实验,酷爱体育运动,从初中开始坚持记日记。在南京求学期间,一度染上恶习:抽烟、嗜酒、手淫。一旦他意识到这些危害时,以坚强毅力强制自己根除了,常以父命名寓意告诫自己:“元任,任重道远。”后果然博学多才,被尊为“汉语言学之父”。

胡适在奔母丧时写过这样一段话:“‘小我’是会消灭的,‘大我’是永远不灭的。‘小我’是有死的,‘大我’是永远不死,永远不朽的。‘小我’虽然会死,但是每一个‘小我’的一切作为,一切功德罪恶,一切语言行事,无论善恶,一一都永远留存在那个‘大我’之中。那个‘大我’便是古往今来一切‘小我’的纪功碑,彰善祠,罪状判决书。”

蒋介石挽胡适联:“新文化中旧道德之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1942年10月19日,延安召开有二千多人参加的鲁迅逝世六周年纪念大会,萧军在会上宣读了他对王实味问题意见的《备忘录》,引起与会作家的不满。周扬、丁玲、刘白羽等当场与萧军在主席台上展开论辩,萧军舌战群儒,越辩越激烈,会场上鸦雀无声,大家都要看个结果,无人退席。辩论从傍晚至深夜,大会主席吴玉章见双方僵持不下,站起来说:“萧军同志是我们共产党的好朋友,我们一定有什么方式方法不对头的地方,使得萧军同志发这么大的火!大家都应以团结为重,我们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应当检讨检讨!”萧军说:“吴老的话使我心平气和,这样吧,我先检讨,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我错,行不行?那百分之一呢,你们想一想是不是都对呢?”丁玲紧接表态说:“这百分之一很重要!我们一点也没错,百分之百全是你的错,共产党的朋友遍天下,你这个朋友等于‘九牛一毛’,有没有都没有关系!”萧军火了:“既然如此,你尽管朋友遍天下,我这‘一毛’也不愿附在‘牛’身上,从今后咱们就拉、蛋、倒!”萧军说完,拂袖而去。

顾颉刚说:“让我盲目崇拜一个人就像让我训斥一个仆人一样困难。”

1941年秋,马一浮的挚友谢无量到四川乐山复性书院看望马一浮,相见甚欢。一日,马一浮通知书院学人齐集尔雅台谒见谢先生,请谢先生向诸生开示。

马一浮的学生张德钧骄矜自负,想考考谢先生的学问,首先发问:“什么是无明?”无量微笑未答。马一浮觉得张生此问出于胜心,必须析之,乃代谢先生答曰:“你这一念,便是无明。何不返躬自看。”张生惭而失色。在座诸生,莫不敛容。

20世纪50年代,在思想改造运动中,冯友兰多次检讨交代,甚至不惜上纲上线,以有说无,但是主持人就是不让过关。金岳霖由于素与政治无涉,在运动中过关较快,不久还被树为积极分子,组织上让他到冯家去做工作,以促进冯氏转变。一进门,金岳霖就大声说:“芝生呀,你有什么对不起人民的地方,可要彻底交代呀。”说着说着,扑上去和冯友兰抱头痛哭。

冯友兰高寿,使一些健康杂志颇感兴趣,当人正儿八经问起他长寿的秘诀时,他却只有“不……着……急”三字奉告。

陈果夫临死前,总结一生,认为自己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住繁华都市多年,未曾入妓院、舞场、赌场之类,为无聊之消遣;管钱终不将钱作为私有,或为金钱所管,反之,愈不爱钱;读书未曾为书本所囿,或自以为知足;管人事不捉弄人,不私于人,更不自用私人;做官未曾作威作福,营私或运用政客,作固位之想及幸进之图;始终保持平民本色;接近商业工作,自己做到不做生意,不与人谈私利;办党务不作植党之想,办教育亦然;生病能摆脱烦恼,始终抱乐观与进取之心。

1950年初,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徐复观在香港办《民主评论》,胡兰成来看他,自称是梁漱溟的学生。胡能言善道,徐就真以为他是梁的学生,便照顾他的生活,还应其所求帮他偷渡去日本的旅费。这年五月间,徐也去日本,和他住在一起,才知道他与梁也仅仅是认识而已。徐复观在一次谈话中说:“依我的经验,凡是大节有亏的人,便会无所不为的。”

作品简介:

读史有方法,玩索有兴味。遍观近代正史野史,爬梳剔挟之余,每成一则,不独欣然成诵,辗转反侧,更可以反复征引,和其他无数的历史细则,相与沟通并互见发明。本书体例翻新,条陈细察,涓滴申说,为作者近代史再三复意。

什么才是大学应该是的样子?它应该具有哪些基本的特征,该葆有什么样的传统?一百年前的大学校长如何当职?过去大学里的教授和教授、教授与学生怎么相处?那时的传道,那时的问学,那时的书香,跟今天有什么不同?由这个基本出发点往下,那时的文学、哲学、戏剧、那时的国粹、纯儒的典型、那时的学人、诗人,乃至军阀刺客又给我们留下过什么样的宝贵遗产?再进一步,由这些文化背景构成了什么样的近代语境?以及这些传统在今天还有什么样的再生空间或是可以继续凭借的言说资源?这一切都存在于“近代以来最重要的话语录”中,就在《常言道》之中,最重要的人,最重要的话语,说过了一百多年,但是,好些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振聋发聩的价值。那是经由几代求学问道之士艰难的望闻问切,经由传统学术的衰败,国力的孱弱,人生、大道等等文明意味的重新追索,以及生命的追问,才遗留下的这些如许珍贵的细节。

作者:余世存

标签:余世存常言道语录历史

常言道:近代以来最重要的话语录》最热门章节:
1三十三 逸事2三十二 书呆3三十一 婚恋4三十 风骨5二十九 气度6二十八 修为7二十七 僻怪8二十六 狷狂9二十五 爱国10二十四 为政
更多『随笔杂谈』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