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你家玩好吗 精彩片段:
在别处症候群/姬霄
我有一位朋友,年纪长我几岁,工作能力很强,在我所处行业内算是小有名气。
半年前他辞了职,再之后都在家中赋闲,每天喝茶写字,摆弄各种爱好,至少从社交软件上看,日子过得很充实。我有次跟他聊天,问他有没有工作的计划。他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绕开我的问题说着行业的问题所在,最后他说,没准换个城市心境会改变很多。
我被绕了进去,追着问,即使换了环境,这些问题不是依然还存在吗?
他答道,可是如果你的心态变了,看问题的方式也许就会有大不同。
我说,心态的改变与环境有必要联系吗?
他盯着我,直到看得我发毛才一脸肯定地说,那是当然的了。
原本这只是一次闲聊,巧的是,跟他告别两周后,相同的对白又一次发生。我公司里有位实习生试用期结束,对我说想要换一间公司。我第一反应是留住他,因为他在几位同期的实习生当中,能力算是不错的。
我问他是因为薪水的问题,还是在这里工作得不顺心?
他坦白说都不是,只是觉得自己每天做最基础的工作,一成不变的日程令他觉得浪费时间。他说,没准换间公司会见识到更多的东西。
我说,即使换一间公司,以你初入职场的能力,也一样是做同样的事情啊,何必操之过急呢。
他摇摇头说,正是因为我刚刚毕业,所以才急需多经历新鲜的环境,这样才能看到不同角度的世界,才称得上完整的人生。
听到这里,我哑口无言,只好在他的辞职函上签字。
如果说我那位朋友还没有将话点透,实习生的道理则让我切切实实无从反驳。换作我是他的年龄,大概想破头也讲不出这样角度刁钻的观点。我不禁沉思,在大部分人眼中,视界狭窄就代表着见识浅、能力低,沦为弱势群体的想法根深蒂固,而经历不同环境所带来的阅历上的“充电”是正常,且理所应当的。然而,在这个逻辑关系里,人们似乎都刻意在着重“经历”的获取,而忽略了阅历并非只要经历过就会拥有这件事。
前不久我收到一位朋友从台北寄来明信片,正面是雄伟的一零一大厦,背面却只潦草写着,不多说了,在赶飞机。回来的时候我去机场接她,问到台北的感受如何,她带着一脸倦容说,人太多,行程又紧张,很多景点都只是走马观花,照片都没拍几张。实在难以描述在她语气中的失落,有不甘,有无奈,更多的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