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与未来同行_Google的成功之道

李开复
随笔杂谈
总共12章(已完结

与未来同行 精彩片段:

Google的成功之道

Google的成功之道(1)

Google的成功之道——引领“网络生存”的新型创新

引言

在高科技企业中,人人都在谈创新,人人都希望利用创新制造出更好的产品,获得更多的经济回报。但是,真正能把创新和产品研发有机结合起来并从中获利的企业并不太多,真正有效率的、能够深刻改变技术发展趋势乃至改变人们的生活的创新也屈指可数。创新的确是一件非常有挑战,也非常值得人们深入思考的事情。

以我自己的经历为例,我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研究语音识别技术时,并没有过多地考虑如何将该技术转变成可以为所有人使用的产品,而是像很多科研机构里的研究者一样,认为如果能发现新的方法或新的技术,并围绕这些方法和技术多发表一些论文,就一定会有许多公司重视它们并将它们应用于自己的产品之中。虽然我所做的研究代表了当时语音识别领域的最高水平,我的论文也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认可,但我在那时却没有看到自己的技术转变为实际的产品。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我的论文学术性较强,一般的技术人员不容易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做研究时,并没有考虑到这样的技术会在哪些特定的领域得到应用,没有考虑这些技术在具体应用领域的适用性和优化方法。这样的亲身经历让我明白,那些脱离产业实践的,纯学术性的创新是很难获得成功的。

到了苹果公司以后,公司对我的语音识别技术非常重视,专门安排了一个技术部门负责开发语音识别产品。当时,市场人员和产品开发人员都非常急迫地想把语音识别产品推向市场,但他们并没有考虑到这项技术从诞生走向成熟还需要一个必要的发展和稳定阶段。因为缺乏足够的研发积累,过早推出的产品在市场上也很难取得应有的成功。

后来,我在微软公司工作时发现,微软为研究人员和开发人员创建了不同的管理体系,研究人员在微软研究院从事面向未来的创新工作,开发人员在产品部门开发面向市场的软件产品。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可以通过部门间的合作机制向产品部门转移。这种根据不同工作的特点并行管理的做法可以较好地解决研发脱节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很好的激励研究与开发人员的工作热情。但因为研究院和产品部门的目标不同,衡量业绩的方法不一致,研究人员和开发人员的思维和工作方式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在实际的研发和产品转换过程中,仍然会出现许多摩擦、拖延等影响效率的事情。

苹果和微软公司的研发管理体系有着很大的差别,二者的效率也许不是最优的,但它们都是在各自公司的长期实践和发展过程中积累而来的,是最适合公司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的研发体系。例如,微软的研发并行的体系就是我所见过的从事软件研发的最好的管理方式之一。

但是,在新兴的、瞬息万变的互联网产业中,我们需要更加有效率的,更加贴近网络用户需求的研发管理体系。Google公司在互联网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与其独特的研发机制是分不开的。一方面,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世界,相关的技术和产品每天都在变化,这就要求相关企业必须将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紧密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互联网是一个可以与全世界的人自由沟通的平台,这也为创新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我们可以依靠大家的力量,在研发过程中鼓励集体参与,在产品发布后通过网络迅速收集和响应用户的反馈信息。Google公司很好地兼顾了这两方面的问题,创建了一种开放、平等、自由、高效、研发一体、用户参与、快速响应的研发管理体系。

本文细致、深入地探讨了Google公司面向网络时代的创新和研发机制,以及Google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人才战略。需要说明的是,我并不是要所有互联网公司都模仿Google的体系——任何制度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最能满足实际需要的管理方法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

Google的成功之道(2)

毫无疑问,创新是今天这个时代里最有激情也最有活力的字眼之一。单独地审视创新,人们也许会把与之相关的事物看成是脑力菁英们在好奇心或功利心的驱使下所完成的超乎寻常的工作的总和,但如果把创新放在产业环境、经济布局、时代精神等更大、更广的语境中考察,我们就不难发现,创新其实是一种融汇了科学技术的阶梯状累进形式、社会经济的自我更新规律以及历史文化因素在新经济中的内在映射等更深层内涵的“立体”现象。

尽管人人都倡导并鼓励创新,但却很少有人深入剖析过这种“立体”现象背后的规律性内容。比如,不同类型的企业总是会选择不尽相同的创新模式,其中有什么规律可循吗?如果说创新本身和产业、时代以及经济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系,那么在最新、最酷也最绚丽夺目的网络经济中,什么样的创新才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对一家将创新视为灵魂的新技术企业来说,如何充分发挥文化因素的价值,以便更有效也更直接地激励企业的创新精神呢?

随着IT产业的逐渐发展,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业内逐渐形成了几种流行的创新模式。当网络时代到来的今天,以Google公司为代表的一种与网络精神内涵契合得最好的“创新理念”或曰“创新文化”正在逐渐兴起,并且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对Google而言,这些奇迹包括巨大的用户群(每天10亿次的浏览量);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每年超过100%的增长率,只用了7年时间就使得公司的市值达到1000亿美元);极高的员工满意度(接近0%的员工流失);高效的产品生产机制(从1998年公司成立以来,已经推出50多个成功的产品)……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牛津英语词典》(OED)和《韦氏大词典》(Merriam-Webster)已经将“Google”作为正式的单词收录其中,这说明与以往的IT企业所不同的是,Google公司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不光给用户提供了可供使用的产品,还创造了一种大众文化。

作品简介:

本书以未来为主线,划分为三个主题。 迎接未来——给青年学生的信:这一部分收录的是我自2000年以来写给青年学生的七封公开信。以公开信的方式与广大青年学生交流思想,向他们介绍学习和成长的经验。 创造未来——网络时代的创新、人才与文化:收录在这一部分的文章可以说是写给中国企业的公开信。在这些文章中剖析了微软、Google等著名跨国企业的成功之道,探寻了网络时代中IT产业和现代企业所要面临的诸多根本性问题,并针对科技创新、人才战略以及现代企业的管理与文化等话题介绍了他的想法和建议。 憧憬未来——未来一代的教育和成长:收录在这一部分的文章均与中国的教育事业以及青少年的成长相关。其中不但包括写给主管教育工作的领导人或高校管理者,探讨中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公开信,也包括我向关注中国教育事业的人以及广大学生和家长介绍国外教育领域的成功经验,推荐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先进教育理念的文章,甚至还包括回忆李博士自己的大学生活的一篇趣文。

作者:李开复

标签:与未来同行李开复

与未来同行》最热门章节:
1大学生活琐忆2美国大学面临的五大弊端3美国大学启示录4Google的成功之道5微软的成功之道6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该这么度过7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8第二封信:从优秀到卓越9给中国学生的第一封信:从诚信谈起10自序(2)
更多『随笔杂谈』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