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之祖袁世凯:北洋兵戈之一 精彩片段:
第八章 礼后还有兵 图穷现匕首
国民党人因为"气候"关系大多昏沉沉地睡去了,只有宋教仁没有睡,他用冷眼看世界。
袁世凯对大多国民党人都笑脸相待,唯独对宋教仁,笑虽笑,笑里却藏刀。最后,还是亮出刀。
一
八月酷暑尚在以恐怖的色彩笼罩着北京人的时候,九月的秋
凉却以迅雷之势来到古城。最敏感的是老人和孩子,他们匆匆忙忙的在添加衣服;随之,树木显见变化:一片一片,一簇一簇的黄叶,离开了母体,零落在黄土地上,零落在街街巷巷。
住在中南海居仁堂的袁世凯,寒署之感似乎极为不定,热热冷冷,一日多变。有时还和时令相逆。生活规律无章法了。
国民党这个组织在北京出现的时候,袁世凯最早是冷漠的,没有把它放在心上,他只觉得是同盟会变变名称,至多再拉上几个小党派,不会有什么影响的。何况,孙中山、黄兴这样的首领早已是他袁世凯掌中人,而且连内阁也不参加。"国民党又能怎么样呢?他冷笑笑便把这个党丢到脑后去了。一觉醒来,他忽然觉得"国民党这个组织太可怕了,它是当前中国的一个怪物。国会议员是由政党选出的,国民党既然包括了诸多小党,那便自然形成了国内最大的政党。那么,议员席位他们也会最多。这......"袁世凯有点害怕了,他觉得他的坐椅、他的居仁堂和他的中南海都在摇摇欲坠!他焦急了,焦急得通身冒火。
孙中山在北京、黄兴在北京,袁世凯也是热一阵、冷一阵,慌张一阵、平静一阵;他怕孙黄,又不得不贴近孙黄。黄兴推荐赵秉钧作国务总理,这本来是袁世凯意想中事,可是,赵秉钧果然当上国务总理了,他又怕赵被黄兴拉过去,成了国民党的真正党员。
赵内阁被参议院通过之后,袁世凯便夜以继日的同孙中山、黄兴开会,商讨建设问题。这个会本来是4人所谓四巨头的,因为黎元洪不敢到会,只剩下3人、两方会议了。会议总算有了结果,形成了一份《国家元首与政党领袖的协定纲领》。3人把《纲领》电告黎元洪,黎也附署了同意,仍成为"四巨头"决议。这个纲领共8条,内容是:立国取统一制度;主张是非善恶之真公道,以正民俗;暂时收束武备,全国军队由陆军部统一管理;开放门户,输入外资,兴办铁路、矿山,建置钢铁工厂,以厚民生;提倡资助国民实业,先着手于农林、工商;军事、外交、财政、司法、交通,皆取中央集权主义,其余斟酌各省情形,兼采地方分权主义;迅速整理财政;竭力调和党见,维持秩序,为各国承认之资本,等等。条目清楚,方面具体。然而,这个政纲不仅把责任内阁丢到一边,连《临时约法》也从根本上丢弃了。说来说去,集中表现一个中心,那就是袁世凯的中央要集权了,连将来的国会也得听他袁世凯的。
这样的"政纲"孙中山、黄兴竟然也会点头默认、举手签字,真不知是他们的革命思想是先天不足、还是后天衰退?实在令同志和国人寒心!
袁世凯却是心花怒放了,他进中南海以来,不,是他再一次进入北京以来一直蒙在面上的阴霾一扫而光。昨天,他还同杨度、梁士诒一起在小客厅里隔着"楚河汉界"撕杀一场,然后又到水池边去漫步。
孙中山要离开北京了,袁世凯率领着他的国务总理赵秉钧、总府秘书长梁士诒和高级顾问杨度等去为孙先生送别。此刻袁世凯的心情轻松多了,孙先生在京期间,虽然只是一个多月,他们却先后进行了3次之多的会谈。13交会谈使他重新认识了这位民主革命的倡导者,他觉得他只是一个吹鼓手,是一个十足的书呆子,是一个只知道唤起民众而民众被唤起了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却不懂的人。"孙中山的让出大总统,我原以为是一种手段呢,原来还是那么诚心诚意!"袁世凯既兴奋大位得之容易,又好笑孙中山的轻率。
早几日,袁世凯曾假惺惺地要聘任孙中山为总统高级顾问官,孙先生却慨然表示:"公系我国的政治家,一切设施比文(孙中山名文)等总要高出一筹,文亦不必参议。但文却有一私念,政治属公,实业属文,若使公任总统十年,得练兵百万,文得经营铁路延长20万里,那时我中华民国难道还富强不成吗?"
袁世凯捋了捋巴下的短须,暗自笑了。"孙中山把政治和建设看成两码事了,好轻松!"于是,他便说:"孙先生,你真是一位善颂善祷的人。但是,练百万兵亦非易事,筑铁路20万里,尤属难事。试想,练兵需饷,筑路需款,现在财政非常困难,专靠借债度日,似这般穷政府,穷百姓,哪里能偿你我的志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