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主角_下部 十四

陈彦
当代小说
总共151章(已完结

主角 精彩片段:

下部

十四

尽管米兰对茶社演出有看法,并且不主张忆秦娥再进那样的地方。可宁州来了这么多人,还得靠她在茶社撑台面。加之省秦演出也少,一年至多十几场戏。她就依然还在茶社唱着。忆秦娥也感到,这里的风气越来越坏。听说有的演员,唱完戏后就被老板领到酒店去了。在一些人眼里,唱茶园戏,甚至已成被老板包养的代名词了。也有人在她跟前出手阔绰,跃跃欲试,并百般暗示的。但她总是唱完就走,也不跟人多搭讪。待人不冷不热、不卑不亢。无论谁说要用车接送一下,她都会再三婉拒,绝不给人留下“被人接走了”的口舌。加之老板之间,对“搭红”的事,相互也都盯得紧,她反倒是有了一种安全感。当然,这种安全感,也是来自她“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是一个记者说的。

可突然有一天,来了一个更大的老板,把这一切就彻底打乱了。

这个老板说来并不陌生。

看官可曾记得,当年给忆秦娥排戏的老艺人古存孝身后那个小跟班?就是老给古导接大衣、披大衣的那位。想起来没?

那人叫“四团儿”,姓刘名四团。是古存孝的侄子。

古存孝把刘四团从老家带到宁州,又从宁州带到西京。后来古导在省秦失势,愤然离开时,也是带着这个影子一样的小跟班,从西京城消失的。十几年过去了,这个叫刘四团的人,突然给杀回来了。不过现在没人敢“四团儿”“四团儿”地乱叫了。都叫刘总。还有叫刘老板、叫刘爷,也有叫刘哥的。他住在喜来登大酒店。据说还是总统套房。刘总出门坐的是宾利、凯迪拉克、奔驰,还有一般人叫不上名字的怪车。有人说刘总有四五辆豪车。有人说有七八辆。反正不管哪一辆跑在西京的大街上,都是有人要行注目礼的。刘总上下车,也都是有人先开门,并用手搭了遮棚,护了头,他才钻进钻出的。刘总也就三十七八岁的样子,穿着打扮,一概是电视剧《上海滩》里周润发的“范儿”。在老西京看来,虽然觉得这人哪里都不对劲,但他哪里又都是一丝不苟地在翻着“发哥”的版。西京城过了“五一”,好多女士早穿了裙子,男士也有换上短袖的。可刘总、刘哥、刘爷,还是西装革履。并且是要披着一袭黑色风衣的。哪怕在人多的地方,用双肩抖落给身后的跟班,也是一定要先披出来的。

就这个刘哥,刘爷,昔日的刘四团,一回到西京,第一件事就是打听,那个唱秦腔的忆秦娥在干什么?

说起秦腔,没有人不知道忆秦娥的。忆秦娥唱茶社戏的事,自然也是有耳目,很快就回禀给刘哥、刘爷了。有人问他,是不是晚上就弄来?刘爷的好事还能让过夜了。刘四团一摆手说:“不,咱也到茶社听戏去。”

这天晚上,在刘四团出发前,已有好几个弟兄先去打了前站。并且跟茶社老板商量好,场子全包,不许任何“闲杂人等”入内。给的价钱,自然也是让老板目瞪口呆了的。谁知刘四团来后,见场子里太冷清,又批评手下人不会办事,说听戏能这等冰锅凉灶?戏园子听戏,就是要场面红火热闹。敲桌子拍板凳都行,绝不能傻娃躺在凉炕上,一个人一凉到底。手下人就急忙打发茶社老板叫人。听便宜戏的人倒是不缺。很快,场子就又挤得满满当当了。手下人希望能把刘爷突出一下,朝前排主桌上放。可今晚的刘爷,有些一反常态,偏要十分低调地坐在中间靠后的位置。并且戴上了墨镜,说让把主桌空着。大家也就只能按他的旨意行事了。

戏还是先有“垫碗子”的。这些人刘四团都认得,但已经没有任何人能认得刘总、刘爷了。无论胡三元,还是胡彩香,还是其他宁州的演员、乐手,当初在那个小县城,几乎都是没怎么正眼瞅过他的。偶尔瞅一眼,也是在嘲笑他给古存孝披黄大衣、接黄大衣的动作,除此再无任何瓜葛。因为他从来就没属于过剧团。他就是古存孝的侄子、古存孝的私人跟班,吃的喝的,都是古存孝管。他没拿过剧团一分钱,因此,也从来没人觉得他是剧团人。让刘四团感到奇怪的是,竟然没有一个人认出他来。尽管他在今晚这个场面,无论坐在哪里,都是显眼突出的。并且也见他们不断地朝他这儿看,可看的只是一个大老板的派头。也听人叽咕说:还真有点周润发的势呢。但这势,是咋都跟那个刘四团联系不起来的。

忆秦娥是在演出接近尾声的时候才出现的。

就在忆秦娥出现的一刹那间,刘四团几乎是有些失态地张开了嘴。而这张过去跟在古导背后,老是微张着的不知所以的嘴,近几年通过学习周润发的表情,是彻底改变了的。他常常把牙关紧咬起来,做一种深沉、坚毅、果敢、冷酷状。可今晚,在见了忆秦娥后,还是再次张开了十好几年前的那种嘴形。

他跟随古存孝到宁州,初次见忆秦娥——那时还叫易青娥时,也没觉得她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基本印象是:人黑瘦黑瘦的。脸只有巴掌大。平常没话。一说话老捂嘴,多少冒着点傻气。特别能吃苦,见天练功服都能拧出水来。仅此而已。他听他伯古存孝常常当人面夸易青娥说:“别看一班四五十个学生,搞不好将来就只能出易青娥一个好演员。都吃不下苦么。唱戏这行,那就是在苦水里泡大的。没有一身好‘活儿’,再演都是二三流演员。一流的人物,一唱地动山摇的红角儿,那都是苦出来的。易青娥这娃要不是被人弄去烧火做饭,憋着一股子劲儿,恐怕也练不出这样一副好身手呢。”再后来,易青娥在四个老艺人的鼓捣中,就一点点“蛹化蝶”“鱼化龙”了。几本大戏演下来,不知咋的,她眉眼也长开了。胸脯也挺高了。腰俏也细柳了。扁平的臀部也翘起来了。迟早健康得有些像女排里那些腾空而起的扣球手。尤其是她把头式再一变,就突然都说她像奥黛丽·赫本了。他就跟他伯悄悄暗示说:“伯,侄儿也是二十好几的人了。娘说了,让我跟着你,连媳妇也是要让伯伯操心的。”“没有合适的么。那你看上谁了?”伯问。他嘴里磨叽了半天,到底还是说出来了:“你看易青娥能成不?”他伯古存孝把他看了半天说:“娃呀,这岂是你能操的菜呀?”“咋了吗?没你给她排戏,她不还是个烧火做饭的。你出面说,她还敢不答应?”他伯说:“伯还真格没看出,你的心还不小哩。易青娥要是还烧火做饭着,提这亲,可能是巴连不得的事。可易青娥现在是宁州的台柱子啊!在整个北山地区都撂得这么红,岂是你敢乱踅摸的人?人就是这,没活出息,咋作弄都行。一旦活出人样了,连胡子眉毛的修法,都是大有讲究的。何况择婿招人哩。你没看看,团上的封潇潇,还有那一大群小伙子,都跟狼一样在日夜惦记着,易青娥给谁好脸了?这道菜,伯就是给你硬夹到碗里,吃了也是你克化不了。迟早要做祸的。你没看看,来提亲的,行署专员家的都有,你算是哪门皇亲国戚、公子贵胄?再别胡思乱想了,你的婚事伯在心着呢。有合适的,伯就给你张罗了。”自那时起,他的内心深处,就被易青娥折磨得够呛。再后来,他跟随他伯到了省秦。只说是远离了易青娥,能慢慢疗好这伤疤呢,谁知时间不长,他伯又撺掇着把易青娥调来了。这一调来,又让他产生出许多幻想来。可时间不长,他就发现北山地区副专员的儿子刘红兵,果然是糖一样,把忆秦娥给彻底黏糊上了。他几次都想在暗处,给刘红兵撂几个黑砖,可掂起砖头闪了闪,终是没那个胆量。再后来,他伯在省秦排戏失势,加之两个伯娘也闹得欢腾,实在待不下去了,就又带着他到甘肃陇南、天水、平凉、定西一带,做流浪艺人去了。从此他再没见过忆秦娥本人。但忆秦娥步步蹿红的消息,却是不断地传到他耳朵里。忆秦娥演的戏,也在甘肃的电视上常有播放。十几年过去了,他对忆秦娥的那份心结,仍然是解不开、驱不散。这次回西京,就完全是为了了这场心结而来的。

作品简介:

《主角》是一部动人心魄的命运之书。作者以扎实细腻的笔触,尽态极妍地叙述了秦腔名伶忆秦娥近半个世纪人生的兴衰际遇、起废沉浮,及其与秦腔及大历史的起起落落之间的复杂关联。其间各色人等于转型时代的命运遭际无不穷形尽相、跃然纸上,既发人深省,亦教人叹惋。丰富复杂的故事情节,鲜活生动的人物群像,方言口语的巧妙运用,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熟稔和叙事的精准与老道。在诗与戏、虚与实、事与情、喧扰与寂寞、欢乐与痛苦、尖锐与幽默、世俗与崇高的参差错落中,熔铸照亮吾土吾民文化精神和生命境界的“大说”。作者上承中国古典文学及思想流脉,于人世的大热闹之中,写出了千秋万岁的大静。而经由对一个人的遭遇的悉心书写,让更多人的命运涌现在他的笔下。忆秦娥五十余年的人生经历及其心灵史,也成为古典思想应世之道的现代可能的重要参照:即便内忧外患、身心俱疲,偶或有出尘之思,但对人世的责任担当仍使她不曾选择佛禅的意趣或道门的任性逍遥,而是在儒家式的奋进中觅得精神的终极依托。作者笔下的世界,不乏人世的苍凉及悲苦之音,却在其间升腾出永在的希望和精进的力量。小说遂成浩浩乎生命气象的人间大音。

作者:陈彦

标签:陈彦主角茅盾文学奖秦腔戏曲

主角》最热门章节:
1下部 二十六2下部 二十五3下部 二十四4下部 二十三5下部 二十二6下部 二十一7下部 二十8下部 十九9下部 十八10下部 十七
更多『当代小说』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