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刀 精彩片段:
流水账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写作。
第一次发表第一次得奖是一首诗,诗题叫《母亲,闪光的雕像》。这个奖评了几届就无疾而终了。诗写得不算好,诗思却是由一群锄草的健美的妇女所触发,也就是被美所触发/而不是其他。至少,这个出发点是正确的。具体的时间记不清了,年份是1982年。
就这么一路写下去,主要是《草原回旋曲》和《梭磨河》两组诗百余首。其间,开始尝试中短篇小说的写作。写过一段时间,觉得路数对头。像一篇小说的作品是短篇小说《老房子》,时间应该是在1985年。
以后还一直在写。有些写得不错,比如短篇小说《阿古顿巴》,认为这是一个真正的短篇小说;比如抒情诗《群山,或者关于我自己的颂辞》,开始思考个人与自然、与族群之间的关系。写作对自己来说,日渐变成一个严肃的事情。
这其间的作品,集成了两本书:
诗集《梭磨河》1989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小说集《旧年的血迹》1989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到此为止,我写作的业余爱好期结束了。出版了两本小书后,我老是想自己的写作到底能达到一个怎样的水准?低水平的写作有什么意义?要不要结束写作?带着这样的困惑,我在故乡广阔的大地上漫游,为自己继续写下去寻找更深广的支撑。这些支撑是大地、族群的记忆、人们与自己的生活。对一个写作者来说,就是要与所有这些因素深化联系与感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数月漫游的结果是一首两百多行的诗《三十周岁时漫游若尔盖大草原》。这是我最后一首诗。以后一两年还发表过一些诗,但都是旧作了。在这首诗中,我认定自己有条件把文学当成终生的事业。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写了一些中短篇。这样一些作品是让自己比较满意的:短篇《欢乐行程》、《银环蛇》、《野人》、《群蜂飞舞》等,中篇《孽缘》和《宝刀》。我说满意有两个意思,一个当然是指作者对小说因素的敏感得以显现,再一个是为将来的写作预示了更多的可能性。
这些作品后来大多收入长江文艺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的小说集《月光下的银匠》。
1994年写作长篇《尘埃落定》。还用多余材料或者说余兴写了中篇《月光下的银匠》和《行刑人尔依》。两个后写的东西都先于长篇面世。1998年长篇才得以出版,畅销,作为一个作家为人所知,得奖,等等。
2000年,再一次漫游故乡大地,写作并出版长篇游记《大地的阶梯》,再次梳理地方历史,再次寻求自己与植根其中的大地与族群的关系。正是这样的思考让写作再次停顿,并一停数年,其间,只在2001年随团访日期间,被有关温泉的风习所触动而写了一个中篇《遥远的温泉》。
期间,因为编辑工作的缘故,写了一些关涉自然科学的随笔,部分结集收入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就这样日益丰盈》。
2004年冬天,再次准备上路了。先是小小的一次试笔,一个短篇小说《格拉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