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张学良口述历史_附录 先大元帅的早年生活和事功

张学良唐德刚
传记回忆
总共40章(已完结

张学良口述历史 精彩片段:

附录 先大元帅的早年生活和事功

——张学良口述录音,唐德刚整理初稿☾1☽

我的父亲张作霖大元帅,是中国近代史上自孙文、袁世凯、黎元洪以后的二十馀位,有正统地位的国家元首之一。只是先大元帅却以元首之尊而惨烈殉国。中外史家对他的事功与生活的记述原是汗牛充栋的。可是关于他早年的生活,则由于文献无征而传闻异辞。目前坊间的出版品,因此也有很多记载,出诸臆测;言人人殊,莫衷一是。现在良已年近九十,很想乘贱躯硬朗、记忆犹新之时,略作澄清。庶几当代史家有人证可凭。后世读者也有信史可读。谨先从我张家的源流说起。

张氏源流

我张氏这一支原本姓李,世居逊清直隶省(国民政府成立后改称河北省)大城县,历代务农,后举家迁往山东。清季道光年间(一八二零~一八五零)复自山东移居关外,落户于奉天省(国民政府改称辽宁省)的海城县。先曾祖诞生后因姑丈张家缺嗣,被过继以延张氏香火,乃改姓张氏。先曾祖因此也就是我们辽宁海城张氏的始祖了。

先祖讳有财,原配邵氏,只育一女。继配王氏则生子三人。长名作泰,是我的大伯父,早夭。二伯父名作孚。我父名作霖字雨亭,行三。

我家既是来自直鲁而定居关外的,先曾先祖一直都有着好武的传统。这也是受区域环境和时代的影响,因为这三个区域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民风强悍的地方。居民为北方之强,重然诺、讲侠气,好武功而轻生死。前人所谓“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它也是荆柯、聂政的故乡。可见其好勇斗狠的民风是自古而然的。斯民斯土,因而一到时乱年荒、王纲解纽,地方政府失去控制的年代,则强豪遍野、争雄斗力,就在所难免了。我家在清末道光年间移居关外时,也就正赶上这个时代。在内忧外患相激相荡之中,东北既是我国的边疆,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外患了。现在且把清末的外患排排队,查考一下我父祖辈的时代背景。

日俄交侵的时代背景

中国近代史上的外患应当是从“鸦片战争”(一八三九~一八四二)开始的。这时候也正是我家远祖从山东移民关外的时代。鸦片战后不久,便引发了太平天国起义(一八五零~一八六四),实在也是“鸦片战争”这宗外祸的并发症。不过这两次战祸都发生在南方,与东北的治安关系不大。可是在“英法联军”(亦称“第二次鸦片战争”,一八五八~一八六零)之役,情况就不一样了。

英法联军于咸丰九年(一八五九)占领了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帝逃往热河避难,终于承德的“避暑山庄”。这场战争原是中国与英法两国作战的,可是当北京失守,举国骚然的时候,沙俄却乘机入侵。为时不过数月,俄军便兵不血刃地把我整个东北占领了,并且一占数年,拒不撤兵。

东北既被异族占领,清朝的地方政府自亦随之解体,然东北版图辽阔,帝俄占领军毕竟有限。地方治安无法维持,境内乃强豪并起,一以抗俄,一以自卫,终则互争雄长,彼此械斗,奉天地方也就秩序大乱了——这可说是清季东北所遭受的第一次大灾难。先祖有财公便出生于海城,成长于这个动乱的环境里。

在俄人夺取了东海滨省逐渐撤离奉天之后,时已一蹶不振的满清政府,始渐图恢复主权。然俄军虽撤、俄患未除。地方乱势已成,政府统治力量也就十分薄弱了。我老帅雨亭公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中,于光绪元年(一八七五)生于海城。可是他年方弱冠,东北又因“中日甲午战争”(一八九四~一八九五)之爆发而再次秩序大乱。斯时清军一败涂地,日军入侵南满,中国地方政府失去控制,以致遍地散兵流勇,阖闾骚然。

甲午疮痍未复,义和拳运动又爆发于京畿而引起“八国联军”之入寇(一九零零~一九零一);俄人再度乘虚入据东北,满清地方政权三度解体,奉天顿成群雄割据之局。斯时先父已崛起畎亩,统率强豪百数十人据守一方,为群雄之一。一九零一年农历四月十七日,正当举国扰攘,先父枪在肩,刀出鞘,外抗强俄,内敌群雄之时,良适生于奉天省台安县桑林子之詹窝铺,为老帅之长子。斯时北京正为八国联军所占领,慈禧、光绪两宫西狩;丧权辱国之“辛丑和约”正待签字之时。举国哀嚎、生民涂炭。余适生于此时,幸与不幸,也真是一言难尽了。

良堕地不过四年,我东北故乡,又罹浩劫。盖“甲午”战后,日人囊括朝鲜,虎视东北。日俄两寇乃形成南北对峙之局。一九零四年“日俄战争”终于爆发。两强大军数十万,置我国家主权于不顾,鏖战于我东北疆域之内,而我清政府竟腆颜宣佈“中立”。日俄两军血肉溺煳固无待言,而我无辜百姓,骨肉流离,尸填沟壑,尤百倍于日俄两寇,真言之痛心。

就在这夷狄交侵、兵祸链接、王纲解纽、群雄纷起的国家和时代背景之中,我海城张氏父子终被卷入这一不寻常的历史漩涡,由防寇自卫而争雄里闾,而出长方面,而逐鹿中原,而主政中枢。虽然这一循序渐进的政治史实都是人为因素所促成,而冥冥中岂无若干历史的规律范畴之哉?也是古人常说的:虽为人事,岂非天意耶?

作品简介:

《张学良口述历史》中,在张氏印象里,张作霖吃饭,四菜没汤;张作相节俭,一个鸡蛋分两餐;叶公超好色,顾维钧风流;蒋介石只剩下了个派头;汪精卫、陈壁君的奇妙夫妻档;胡汉民发牢骚;孙中山一句话论东北局势;郭松龄宁折不弯,吴佩孚浪得虚名;阎锡山见风使舵、张宗昌能战、孙传芳不甘寂寞;以及溥仪溥杰,没落的皇室家族的种种……张氏的口述,随兴而谈,随意而至,流于细碎,却趣味盎然,更往往于不经意间,好比在历史的铁屋子里,开出一片极窄的天窗,露出来的,是遍寻史书也不能得的真实。

在五光十色的中国近代史中,在百余年当政者的公私生活和政治成败的记录上,最多彩多姿的领袖人物“少帅”张学良将军,应该是独占鳌头了。他那带有浓厚传奇性和高度戏剧化的一生,在民国史上老中青三代的领袖中,真没有第二人可与其相比。尤其是他政治生涯中最后一记撒手锏的西安事变,简直扭转了中国历史,也改写了世界历史。

作者:张学良 唐德刚

标签:张学良唐德刚张学良口述历史历史传记回忆录民国

张学良口述历史》最热门章节:
1本书所述大事年表2附录 先大元帅的早年生活和事功3外编 唐德刚论张学良 敬悼张学良将军“旧”诗一束4外编 唐德刚论张学良 张学良将军的赤子之心5外编 唐德刚论张学良 花花公子·政治家·军事家6外编 唐德刚论张学良 从北京政变到皇姑屯期间的奉张父子7第七章 余生:英雄坐老 四、喜京戏好字画8第七章 余生:英雄坐老 三、我的孩子们9第七章 余生:英雄坐老 二、我和溥杰10第七章 余生:英雄坐老 一、“忏悔录”风波
更多『传记回忆』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