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蒙曼说唐·唐玄宗_第三十六章 范阳起兵 临敌杀将:宦官监军边令诚反诬陷,封常清与高仙芝自缢而亡

蒙曼
中国历史
总共130章(已完结

蒙曼说唐·唐玄宗 精彩片段:

第三十六章 范阳起兵

临敌杀将:宦官监军边令诚反诬陷,封常清与高仙芝自缢而亡

既然安禄山前方受阻、后方不稳,只要封常清和高仙芝能够死守潼关,封常清所说的“事有顺逆,势有奇变”,没准儿就可以发生。但是,就是这个初步利好的局面,给毁在一个宦官手里。怎么回事呢?唐朝本来就有宦官监军的传统,高仙芝出发时,唐玄宗也奉送他一名监军叫边令诚。这个边令诚可不是什么好人。眼看前线那么紧张,他居然还向高仙芝提各种各样的私人要求。高仙芝哪有心思管,就没怎么搭理他。这下子边令诚可生气了。监军不是有向皇帝汇报将领表现的权力吗?边令诚回到长安就告高仙芝与封常清一状,说“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这是什么话呀?封常清和安禄山血战若干天,谁能比他更了解安禄山呢?他要是不说安禄山强大,让大家都去贸然应战,那不是害了唐朝吗?而高仙芝放弃陕郡,那是为了确保潼关的安全,保住潼关就保住了长安,这难道不比那几百里地重要吗?一句话,边令诚这就是赤裸裸地诬陷。那么,面对边令诚的告状,唐玄宗是什么态度呢?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唐玄宗勃然大怒,根本也不分辨什么是非曲直,直接派边令诚拿着敕书去军中斩杀高仙芝及封常清。

拿着皇帝的敕书,边令诚得意扬扬地来到潼关。当时,高仙芝出去视察部队了,就先召见封常清,向他宣布皇帝的命令。封常清说,败军之将,甘心接受惩罚,还请使者转交皇帝一份遗表。这个遗表写的是什么呢?他说:“臣所将之兵,皆是乌合之徒,素未训习。率周南市人之众,当渔阳突骑之师,尚犹杀敌塞路,血流满野。臣欲挺身刃下,死节军前,恐长逆胡之威,以挫王师之势。是以驰御就日,将命归天。一期陛下斩臣于都市之下,以诫诸将;二期陛下问臣以逆贼之势,将诫诸军;三期陛下知臣非惜死之徒,许臣竭露。臣今将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后,诳妄为辞;陛下或以臣欲尽所忠,肝胆见察。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这一封遗表,真是感人肺腑。短短一、两百字中,他讲了四层意思。第一,我之所以战败,不是因为不努力打,而是因为敌我力量对比太悬殊。第二,我为什么不在阵前以死殉国呢?是恐怕大将死在阵前,更长了敌人的志气,并不是我怕死。第三,如今我死不足惜,只是希望陛下吸取教训,不要轻视安禄山。只有不轻敌,才有克敌制胜的希望。第四,我生是大唐人,死是大唐鬼,无论生死,永不变节。把这封遗表交上去之后,封常清引颈受戮、从容赴死。而封常清正是李林甫当年所反对的文人将领,但是,即便在被冤杀之前,封常清考虑的还都是国家的利益。这种文人将领的风骨和见识,又岂是李林甫所能达到的?

封常清死后,尸体放在一张草席上。一会儿,高仙芝从外面回来,一看见高仙芝,边令诚马上带着一百名长刀手跟上来,对高仙芝说:“大夫亦有恩命。”高仙芝听后立刻下厅,来到封常清陈尸的地方。边令诚宣示敕书说,陛下说你不战而退,还盗用军粮,让我对你就地正法。听到这话,高仙芝真是太悲愤了。他说:“我撤退,这是我的罪过,让我死我也没话可说;但是现在头上是天,脚下是地,中间是士兵,你要说我私自截留军粮和皇帝的赏赐,那可就是天大的冤枉了。”当时被招募的新兵都在外面,高仙芝大声对他们说:“我在京师招募你们从军的时候,虽然得到一些东西,但是连置办装备都不够,我是希望能带领大家打败安禄山,然后再得高官重赏。可是,现在陛下说我盗用军粮,如果你们也认为我盗用,那我也没什么可说的;但是,如果你们认为我没有盗用,就替我喊一句冤枉吧!”士兵一听,都连声大喊,将军冤枉啊!声音震天动地。不管皇帝承认不承认,作为一位将军,能得到将士这样的推戴,高仙芝觉得死也值了。

这时候,高仙芝又看了看死去的封常清,叹息道:“封二,你从寒微到显赫,我都是见证人啊!当初是我提拔你当了我的判官,后来你又代替我当了节度使,没想到今天我会看到你死,更没想到我们俩会死在一起。”两位将军,就这样同日毙命。

任何人都知道,临阵杀将是兵家大忌。唐玄宗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一般人可能都觉得他是受到宦官的蒙蔽。是不是呢?在一定程度上是的。但是,唐玄宗也并不是没有机会知道事情的真相。封常清在东都洛阳失守后,曾经派出三拨人赶赴朝廷,向玄宗汇报敌情、汇报形势。可是,唐玄宗连面都不见。退守潼关后,封常清又亲自到朝廷汇报,结果,唐玄宗还是不见他。这样一来,就等于玄宗自己放弃了解情况的机会,只能任由宦官左右。为什么唐玄宗会这样心浮气躁呢?我想,首先是因为他太急于求成。唐玄宗已经当了四十多年的太平天子,他万万想不到晚年会出这样的问题。正因如此,他也就特别急于迅速平定祸乱,维护自己的声威。因此,当封常清说“计日取逆胡之首献阙下”的时候,他会一厢情愿地相信;同样,当这个承诺不能实现的时候,他也会不计后果地勃然大怒,甚至根本不想听任何理由。第二,唐玄宗此时的心态也变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安禄山叛乱之前,唐玄宗是一味信任边将;但是,一旦叛乱爆发,他又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无原则地信任边将转为无原则地猜忌边将,在边将与宦官发生矛盾的时候,他宁可袒护宦官。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只听边令诚一面之词,就轻率地做出杀人的决定。这样看来,不是宦官杀了两位将军,而是唐玄宗的急躁、轻信和专横杀了两位将军。可是,杀人难道能解决问题吗?

恰恰相反,杀高仙芝和封常清是安史之乱开始以来唐玄宗犯的第一个大错误。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唐朝损失实力了。高仙芝和封常清不仅军事经验丰富,而且跟安禄山交战这么长时间,是唐朝最了解敌情的将军。有道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下子杀死两名了解敌情的将领,当然是唐朝的一大损失。第二,唐朝也损失了人心。高仙芝和封常清尽管战败,但是,他们一直从国家角度考虑问题,从来没有考虑个人私利。当初主动请缨如此,退守潼关还是如此。

然而,朝廷只看结果、不问缘由就杀死这两位将军,这难免会让将士们心寒。更重要的是,这时候,潼关防守急需人才,这两个将军死后,会由谁来接替他们的岗位呢?

作品简介:

唐玄宗领导着唐王朝迈入封建社会的顶峰,又亲手把繁华盛世送入了“安史之乱”的深渊。以史为鉴,从唐玄宗身上,我们能得到哪些经验得失?他的朝廷,文臣武将、文化天才灿若繁星。

他和杨贵妃演绎着千古爱情。

且看蒙曼教授讲述唐玄宗不平凡的一生,为我们活灵活现再现玄宗朝波澜壮阔的历史,解读出大唐盛世蓬勃的生命力之渊源。

作者:蒙曼

标签:蒙曼蒙曼说唐中国历史传记人物

蒙曼说唐·唐玄宗》最热门章节:
1第二十章 后位之争 废王不立武:为求一子,王皇后求助神灵、行厌胜之举2第二十章 后位之争 预谋废后:姜皎泄露唐玄宗废后的想法,惨遭流放岭南3第二十章 后位之争 武妃崛起:武则天的孙侄女文化程度高,有贵族气质4第二十章 后位之争 将门虎女:王皇后文化程度差,出身背景低5第十九章 张说下台 锒铛入狱:御史台三名官员发难,告张说三大罪状6第十九章 张说下台 宇文融发难:以张说任人唯亲为缺口,主动出击7第十九章 张说下台 封禅得罪人:张说尽显营私舞弊、目中无人的缺点8第十八章 封禅大典 封禅评价:开元中期,唐玄宗逐步走向好大喜功的标志9第十八章 封禅大典 封禅大典:玄宗抚今追昔,同时大赦天下,封泰山神为天齐王10第十八章 封禅大典 紧锣密鼓:解决封禅三大问题——财政、礼仪、安全
更多『中国历史』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