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 精彩片段:
汉
东汉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和豪强势力的扩张
生产的发展 南方经济水平的提高
汉光武帝刘秀在国内统一战争中,利用农民战争造成的有利形势,于建武二年至十四年(公元26~公元38)连续六次颁布释放奴婢的诏令。诏令规定:凡属王莽代汉以来吏民被没为奴婢而不符合汉法的,青、徐、凉、益等割据区域吏民被略卖为奴的,吏民的妻子遭饥乱被卖为奴而要求离去的,一律免为庶人;奴婢主人如果拘执不放,按汉“卖人法”和“略人法”治罪。建武十一年,光武帝又连续颁令:杀奴婢的不得减罪;灸灼奴婢的按法律治罪,免被灸灼者为庶民;废除奴婢射伤人弃市律。西汉后期和王莽统治以来,“卖人法”和“略人法”已成具文,收孥相坐律得到恢复,奴隶问题的严重性增加了。光武帝的这些诏令,体现了农民战争对奴隶制残余的扫荡,也起了动摇青、徐、凉、益等州割据势力的作用。
光武帝对于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没有也不可能提出解决办法。东汉的土地兼并和人口荫附问题,一开国就很严重。以光武帝为首的新的统治者本来是大地主集团,此时更是凭借政权,进一步搜括土地,占夺人口,都城洛阳地区和光武帝家乡南阳地区特别严重。但是在农民战争之后,腐败的政治有所更新,农民处境多少有了改善,因而农业和手工业得以向前发展。
东汉时的农业生产比西汉时有了提高。北方出土的东汉铁农具䦆、锸、锄、镰、铧等,数量之多,大大超过西汉。犁的铁刃加宽,尖部角度缩小,较过去的犁铧坚固耐用,便于深耕。大型铧比较普遍,其他农具一般也比过去宽大。东汉出土的曲柄锄和大镰,便于中耕、收获。回转不便的耦犁(二牛抬杠),在某些地方已被比较轻便的一牛挽犁所代替。比较落后的淮河流域和边远地区,也在推广牛耕和铁铧犁。南方的蜀郡发展了蚕桑业。长沙、桂阳、庐江等郡,蚕桑业也在逐步推广。
黄河的修治,是促进东汉前期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的一件大事。平帝时黄河决口,河道南移,河水大量灌入汴渠,泛滥数十县。东汉初年,国家无力修治;河北的官僚地主为了使自己的田园免除河患,乐于以邻为壑,又力阻修治汴渠。因此黄河以南的兖、豫等地人民,受灾达六十年之久。明帝时,以治水见长的王景和王吴,用堰流法修作浚仪渠。永平十二年(公元69),王景与王吴又率卒几十万修治黄河、汴渠。王景、王吴在从荥阳东到千乘(今山东高青)海口的地段内勘察地势,开凿山阜,直截沟涧,疏决壅积;还在汴河堤上每十里立一水门,控制水流。他们用这个办法终于使河汴分流,消除了水患,使黄泛地区广大土地重新得到耕种。河工告成后,明帝把滨渠下田赋予贫人,不让豪右独占。
关东地区以至于长江以南,陂池灌溉工程也陆续兴建起来。汝南太守邓晨修复了鸿郤陂(在今河南汝南、息县间),以后鲍昱继续修整,用石闸蓄水,水量充足。南阳太守杜诗修治陂池,广拓土田。渔阳太守张堪在狐奴(今北京顺义境)引水溉田,开辟稻田八千多顷。章帝时,王景为庐江太守,修复芍陂(在今安徽寿县),境内得以丰稔。在芍陂旧址,曾发现一处东汉时的以夹草泥土修筑闸坝的水利工程遗存。江南的会稽郡在稍晚的时候修起了镜湖(今浙江嘉兴鉴湖),周围筑塘三百多里,溉田九千多顷。巴蜀地区的东汉墓葬中,有许多池塘、水田的陶制模型出土,池塘和水田之间,连以渠道,这是巴蜀地区水利灌溉发达的实证。广东佛山也有水田模型出土。各地兴复或修建的陂湖渠道还有不少。
最晚到两汉之际,中国已出现了水碓,据说它在谷物加工方面的功效,比用足践碓高十倍,比杵臼高百倍。东汉末年,出现了提水工具翻车、渴乌,翻车设机车以引水,渴乌为曲筒以气引水。
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使农产品的亩产量显著提高。据《九章算术·衰分》命题,一亩产粟二斛,当符合东汉初年实情。《东观汉记》记载,章帝时张禹在徐县开蒲阳旧陂,垦田四千余顷,得谷百万余斛,每亩产量在二三斛之间。汉末仲长统在《昌言》中谈及当时的农田亩产量和租率时说:“今通肥饶之率,计稼穑之入,令亩收三斛,斛取一斗,未为甚多。”所谓亩产三斛(斛指小石,一石合二市斗;亩产三石合每市亩产粟二百八十一市斤),比《汉书·食货志》所记西汉的亩产量高很多。如果是有水利灌溉的土地,产量就更高:“故卤地,诚得水,可令亩十石。”史籍所记东汉户口数和垦田数都比西汉的最高数字略少,这是由于东汉地主隐匿的土地和人口大大超过西汉,不能据以判断东汉农业水平。
东汉初年,各地原有铁官多未恢复,不少人私自冶铁铸器。南方地区也逐渐出现了冶铁和铁器制造业。桂阳郡(治今湖南郴州)的耒阳出铁,别郡的人常聚集在这里冶铸;卫飒任桂阳太守,上章请求于耒阳置铁官,罢斥私铸,每年增加收入五百余万钱。章帝时曾拟全面恢复筦盐铁旧制,没有成功。和帝即位,正式罢盐铁之禁。从此各地私铸日盛。东汉铁器出土地点远比西汉为多,除北方外,今南京、杭州、绍兴、南昌以及一些南方腹地都有东汉铁器出土。这个时期,主要兵器全为铁制品,铁兵器外形也比西汉时期加大。大地主、大商贾公开制造兵器,质量比官器要好。据桓帝时崔寔为五原(治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太守所见,武勇的边民都用私家制造的兵器,而不肯用官器。铁制的生活日用品,在南北各地也多有发现。这种种情况说明,铁器的使用已遍及于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也说明铁的总产量比过去大为增加。东汉初年,杜诗在产铁地南阳任太守,他推广水力鼓风用的水排,铸造农器,用力少,见功多,是冶铁技术史上一项重大改革。
炼铜和铜器制作,在长江以南的很多地方都很发达。广汉、蜀郡、会稽以及犍为属国的朱提县堂狼山(在今云南昭通)等地,都有兴盛的铜器制作业。广汉、蜀郡的官府作坊仍有一定规模,但是私人作坊所制铜器,数量更要多些。朱提堂狼的铜洗,会稽的铜镜,历代出土都很多。铜镜远销国外,日本、朝鲜多所发现。此外蜀郡、广汉的漆器生产也有发展,出土漆器数量很多,也远销国外。北方各地品种繁多的精美丝织品,其质量在西汉的基础上继续有所提高。东汉末年,成都织锦开始发达起来。此外,出土东汉画像砖表明,巴蜀地区人民此时已经利用火井煮盐。
东汉时期,在官府手工业和官府工程中,大量使用刑徒劳动。此前,在秦始皇陵侧,汉景帝阳陵附近,分别有秦和西汉刑徒墓出土,但是墓地小,不能同东汉相比。洛阳城南的东汉刑徒墓,在已发掘的一小部分墓地上,就有五百多座。死者躯体上下有砖,刻有狱名、刑名、姓名、死日等内容。死者绝大多数是青壮年,可以想见他们生前所受的非人待遇。
东汉时期,北方的通都大邑,商业仍然发达。首都洛阳在今洛阳市东,东西约汉六余里,南北约汉九余里,与今实测城周长一万三千零六十米之数相近。洛阳地处中原,交通便利,是东汉商业最发达的城市。豪强富室操纵了大商业,船车贾贩,周于四方,货物积贮,满于都城。他们还大放高利贷,所取利息可以和封君相比。这个时期,百郡千县,市邑万数,都卷进了商品流通范围。官僚贵戚凭借权势,不仅大规模地从事内地贸易,还从事西域贸易和国外贸易。窦宪曾寄人钱八十万,从西域购买杂罽十余张;又令人运杂采七百匹,白素三百匹,以市月氏马、苏合香和毾㲪。从建武十六年(公元40)开始,东汉重铸五铢钱,其时商品流通量加大,而政府铸币能力却不够。货币数量既不能满足需要,质量又很低劣,所以市场比较混乱。整个东汉时期,缣帛和谷物都具有货币职能,在流通中起辅助作用。
东汉经济中,值得注意的是南方的经济水平显著提高,这在上述农耕、蚕桑、水利、铜铁冶炼、铜器制造和火井煮盐等方面都有表现。与此同时,北方人口显著减少,而南方人口却大量增加。据《汉书·地理志》和《续汉书·郡国志》约略比较,扬州人口概数从三百二十一万增加到四百三十四万,荆州从三百七十四万增加到六百二十七万,益州从四百五十五万增加到七百二十四万。其中荆州的零陵郡增加了七倍多,长沙郡四倍多,桂阳郡三倍多。南方户口增加,除了本地滋生率提高和北人南移的原因以外,还由于南方各族人民大量成为东汉的编户。今云南地区当时人口增加五倍之多,主要是东汉时“徼外蛮夷内附”的直接结果。丹阳、豫章、长沙、零陵、桂阳等郡人口增长,自然与越人、蛮人成为东汉编户有关。桓帝时抗徐试守宣城长,把深林远薮中“椎髻鸟语”之人大量移徙县城附近,就是一例。南方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南方人口的增长,也是南方各民族社会进步和封建经济领域在南方逐渐扩大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