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 精彩片段:
唐
唐末农民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阶级矛盾的激化
唐朝后期正值土地制度发生剧变的阶段,土地兼并空前严重,大土地所有制恶性发展,贫富不均成为阶级矛盾趋向极度尖锐化的总根源。
强藩巨镇遍布各地,藩镇战争连年不绝,不但在战火中生灵涂炭,庐舍为墟,即使在和平的年代,也由于大量养兵而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节度使对本辖区的人民则施以“繁刑暴赋”,肆意压榨。
土地和财富的集中使地主阶级趋向奢靡腐化,从皇帝到各级官吏的荒淫纵侈更属惊人。唐懿宗不但亲迎佛骨,大造浮图、宝帐和幡盖,而且为其女同昌公主的婚事大肆铺张。宰相路岩的亲吏边咸,其家财据说可供全国两年的军费开支。
唐王朝为增加财政收入,垄断食盐贸易,严禁私人贩运,违者治罪,对武装反抗的私盐贩处以死刑。但由于盐价过高,私运有利,实际上武装贩盐的商人大有人在,他们具有同官军进行武装斗争的经验。唐朝后期盐价逐渐提高达几十倍,广大群众困于高价,有的只好“淡食”。
农民在土地兼并、赋税繁重的情况下无以为生,纷纷背井离乡,转化成逃户。统治者把逃户的课役分摊给邻伍负担,这种办法叫作“摊逃”。进行“摊逃”的结果大大加重了未逃户的负担,迫使他们也先后成为逃户。这种情况虽然在唐朝前期就已经存在,但到中叶以后日益严重。逃户的增加为农民的武装斗争准备了群众基础,所以,唐朝末年出现了“所在群盗,半是逃户”的状况。
唐文宗时应贤良方正科的刘蕡,在对策中指出了“官乱人贫,盗贼并起,土崩之势,忧在旦夕”的严重局面。唐僖宗时翰林学士刘允章在《直谏书》中进一步罗列了农民的“八苦”,描绘了他们“冻无衣,饥无食”的悲惨遭遇,说明广大劳动人民再也无法照旧生活下去了。
“八苦”刘允章在《直谏书》中说:“官吏苛刻,一苦也。私债征夺,二苦也。赋税繁多,三苦也。所由乞敛,四苦也。替逃人差科,五苦也。冤不得理,屈不得伸,六苦也。冻无衣,饥无食,七苦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八苦也。”
裘甫起义和庞勋起义
东南一带素来阶级矛盾就比较尖锐,早在安史之乱行将结束之际,就爆发过浙东袁晁起义和宣歙方清、陈庄起义。唐朝后期,中央的财政主要依靠搜刮东南各道,当地农民遭受的苦难特别深重。于是,在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终于爆发了裘甫领导的浙东农民起义。
裘甫发动起义后连续攻克象山、剡县(今浙江嵊州)等地,农民纷纷参加起义,义军很快就扩充到三万人。裘甫遂自称“天下都知兵马使”,建元“罗平”,铸印曰“天平”。义军向各地积极进军,先后克唐兴(今浙江天台)、焚上虞、入余姚,然后东下慈溪,南克奉化,攻占宁海,并重新分兵围攻象山。
唐朝的浙东观察使郑祗德连吃败仗,朝廷知道他本性“懦怯”,乃改派王式前往镇压起义。消息传来,义军内部就如何应敌的问题发生了争议,裘甫犹豫不决,未能制定任何作战方略,因而错过了时机。王式率唐军赶到后,义军立即陷于被动,连遭创败。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夏,裘甫被围困于剡县城内,与唐军展开了最后的决战。义军主动出击,三日内凡八十三战,妇女亦组成女军登城参战。裘甫知寡不敌众,不宜久守孤城,遂乘夜出城突围,不幸中伏牺牲,起义失败。
唐朝与南诏虽有经济、文化交流,但有时亦难免发生战争。为了加强南方边备,统治者曾调徐州士卒三千人戍守岭南,分其中八百人驻守桂州(今广西桂林)。至咸通九年,戍卒因不满超期戍边,遂拥立粮料判官庞勋为都将,擅自卷旗北归。他们回到徐州城下,因惧怕自投罗网,欲胁迫朝廷任命庞勋为节度使。唐朝徐泗观察使崔彦曾于是先发制人,主动派兵出战,正式开启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