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第二篇 领导的人格魅力

第五章 谨言慎行,成熟低调

学会谦虚谨慎

老子说:“大成若缺,其用必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还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其中包含的一个很显着的意思就是做人要学会谦虚谨慎。谦虚谨慎的领导能够在世上安居,并能够达到他的目的。

对于领导者来说,必须学会谦虚。往往不会谦虚的人都是弱者,而强者往往是谦虚的。

晏婴是战国时齐景公的宰相,躯体不甚高大,但他很有才干,名闻诸侯。有一天晏婴出门,坐着车子,由他的马车夫驾车。那位马车夫的妻子很贤淑,当御者驾着车子,经过自己家的门口时,她便从门缝里偷看,只见她的丈夫挥着马鞭,显出洋洋得意的样子。当天晚上她就责问他的丈夫道:“晏婴身长不满六尺,当了齐国的宰相,而且名闻天下,但他是那么的谦虚;而你身长八尺,外表比他雄伟得多,却只做了他的驾车人,还洋洋得意。实在为你难为情。”

有些领导者喜欢把别人的成绩揽到自己的头上,进而骄傲起来,这是不应该出现的现象。有这样一个故事:在行进的路上,车轮子吱吱地叫苦不迭。筋疲力尽的马十分惊奇地说:“我的朋友啊,你这是怎么回事?”车轮子说:“难道你没有看到我拉着满满一车东西吗?哎!日子过得真艰苦……”马十分疑惑地转头看看车轮子说:“我的朋友,好像拉着这车的是我,而不是你吧!你为何要连声抱怨呢?”现实生活中就是有些人满腹牢骚,到处吹嘘自己的功绩。其实,他所谓的功劳是属于别人的。

《尚书·大禹谟》说“满招损,谦受益”,这已被人们奉为至理名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谦虚的领导者最终会得到众人的肯定。

对于领导者来说,谦虚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人格修养。但谦虚的前提是必须为社会付出过艰辛的劳动,而这一种劳动可能已经被社会所认可,可能还不为社会和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想成为谦虚的人就往往不止需要坦荡的胸怀,更需要一种勇气。臧克家评价“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先生时说,只要春风吹过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一个将谦虚谨慎看作是重要的人格修养的领导者,一定会富于生命力和创造力。

对于领导者来说,谦虚是一种踏踏实实的学习作风。众所周知,伴随着知识经济的步伐而来的是一场学习的革命。面对着扑面而来的新思想和新知识,领导是应该视而不见、固步自封,还是潜心审视、敢于学习?互联网的发展使学习的渠道大为拓展,同样也使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学习体会的深入变得十分复杂和困难,因此每一个领导者都需要踏实地学习。

对于领导者来说,谦虚是一种美德,懂得谦虚的领导者必然懂得成功的真正来源。成功并不是从天而降,而是客观环境,别人帮助和自我努力的共同结果。谦虚的领导能够很谦逊地对待他人,能够为他人的利益着想,而不是过分地关注自己的利益。

对于领导者来说,谦虚是思源感恩的一种必要理念。只有认真地思源,才能更好地感恩。谦虚是贯彻于思源感恩过程中的必要理念。一分为二地评价自己发展的原因,需要有谦虚的态度,这样就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更重要的是,谦虚有利于人们找准方向、积极进取。因为时代进步的潮流浩浩荡荡,但身处其中的个人,往往又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类历史演变的规律就是如此,在繁荣和歌舞升平中,衰退必将悄然降临。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领导者做人做得成功的,做事未必做得成功;而做事做得成功的领导者,做人又未必行。

领导者做人有做人的原则,做事有做事的原则,做人和做事要分开。做人有做人的策略,做事有做事的策略,做人和做事都必须讲究策略,要花心思,而不要简单思考,犯幼稚的毛病。无论做人做事各有多少原则,它们都遵循着一个基本的原则,这就是低调。华士和少正卯都是不能低调的人,所以最后只能落个被杀的下场。

姜太公因为功高,周王把齐国封给姜太公。齐国有一个叫华士的人,为人十分清高,不向天子称臣,也不与诸侯交往,所有的人都认为华士贤能。于是姜太公让人去召他为国效力,连去了三次,华士都拒绝了,姜太公便叫人杀了他。周公问姜太公:“这个人是你们齐国的杰出人物,你怎么杀了他呢?”姜太公说:“这个人不向天子称臣,不与诸侯交往,难道我还能希望他向我称臣,并且和我友好交往吗?肯定是不可能的,这种人是可以放弃的人,也是自我放弃的人。如果不杀这种人,反而纵容他,那么全国的民众都会仿效他,谁还会知道君王是谁呢?”

少正卯和孔子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孔子的门人三盈三虚,都是少正卯在鼓惑。孔子当了大司寇以后,便立即诛杀了少正卯。子贡对孔子说:“少正卯是鲁国十分有名的人物,先生却杀了他,先生不觉得有些不妥吗?”孔子说:“没有什么不妥当的,人有五恶,只要得其一君子就要诛杀他,而少正卯却是五恶兼而有之,是小人中的小人,所以不得不杀。”

华士和少正卯之所以被杀,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人高调,但是不向政权低头,喜欢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姜太公和孔子杀了这两个人并不掩盖他们的光辉,反而使得他们的形象更加突出,后人称赞两人做事有魄力。而华士和少正卯两个人逐渐被人遗忘,几乎没有人同情他们。

领导者千万不要过于高调,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如果为人高调,又和别人私人关系较好,或许别人会在一段时间纵容,但心中已经有了不愉快,迟早会招来祸患。如果为人高调,又喜欢标新立异,自诩不和别人同流合污,那么肯定也不能和别人相处得长久,而且过得不愉快。

为人高调很难找到朋友。虽然大多数人喜欢和比自己聪明优秀的人交朋友,但是人们不喜欢和显得比自己聪明优秀的人交朋友。这并不矛盾。比自己聪明优秀是自己心服口服的;而显得比自己聪明优秀其实是并不心服的。正如一位哲人说,如果你想多一些朋友,就表现得比别人笨一些;如果你想多一些敌人,你尽可能地表现得比别人聪明。为人高调的人是表现得比别人聪明的人,是难交到很多朋友的。

低调做人,低调做事能够保证领导者自身的安全,能够使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而且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权力争夺之中。低调的人还给别人诚稳可信的印象,一些好的机会自然朝自己涌过来。

聒噪的蝉一到夏天就叫个不停,让人觉得很烦;而报晓的公鸡只在清晨叫上几声,人们都称赞公鸡勤快。由此可知是否受到尊重不在于说话多少,而在于是否在关键时刻说了关键的话。

高调的领导者在事情没有办的时候总喜欢信誓旦旦,说自己无所不能,这个我熟悉,那个我精通,肯定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到了最后事情没有办成,高调的领导者往往受到奚落。而低调的领导者一开始就办事低调,如果事情没有办成,也不会有人说他什么,因为在开始的时候他并没有许诺什么。如果事情办成了,大家就越觉得这个领导者可信诚稳。而高调的领导者即使事情办成了,大家也觉得这个领导者有那么多关系,办成这件事情是应该的,也不会给高调的领导者太多的褒扬和认同。

历史上那些被杀的权臣忠臣,为人可以说不是太高调,但是由于他们的赫赫战功,使他们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因此不自觉地成为了高调的人,甚至有的人使下属只知道自己,而不知道君王;只尊崇自己,而不尊崇君王。君王自然要杀了这个人,就像姜太公杀华士一样。

所以,领导者为人不要刻意高调,那样容易招来祸患;而一旦在别人的很大关注中成为了一个十分高调的人,那么要学会及时地退出公众的视线,而且此时不要发什么评论,因为已经十分高调,再发评论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盛极必衰。范蠡被越王拜为上将军时就认为自己居如此高的职位,是很容易树大招风的,于是他在越王复国后就不辞而别了。

很多领导者认为自己并不高调,不会招来祸患,但是高不高调并不是个人的主观表现,而是他人对你的印象。如果一个领导者过于低调,结果反而让别人更加关注结果也会招来祸患。吕不韦就是个十分典型的例子。他被秦王嬴政罢黜后,在家休养,本来想颐养天年的,但是各国的诸侯使节络绎不绝地来拜会他,请他出山。虽然他拒绝了,但是秦王嬴政知道以后,心里总是有块心病,这块心病只能通过杀了吕不韦才能治得好,于是他赐吕不韦一死。也许吕不韦会觉得自己十分委屈,自己毫无怨言地被罢黜在家,已经十分低调了。那些诸侯使节是自己主动找上门的,他也一一回绝了,从来就没有想过做什么对不起秦王嬴政和秦国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杀他?其实他不知道秦王嬴政心里在害怕,害怕这个重臣有一天会谋反。与其继续担忧下去,不如杀了他痛快。总之,做人做事都要低调,如果发现自己变得十分高调,不论是怎么变成的,都要及时地功成身退,否则就会给自己招来祸患。

志当高远,事当谨慎

吕僧珍字元瑜,是东干郡(今山东济宁市北)范县人,家世居广陵(今江苏扬州)。

从南齐时起,吕僧珍便跟随萧衍。萧衍为豫州刺吏时,他任典篆。萧衍任领军时,他补为主簿。建武二年(495年),萧衍率师援助义阳抗御北魏,吕僧珍随军前往。后萧衍任雍州刺史,吕僧珍为萧衍手下中兵参军,被当作心腹之人。萧衍起兵后,吕僧珍被任为前锋大将军,大破萧齐军队,为萧衍立下了大功。

吕僧珍有大功于萧衍,被萧衍恩遇重用,其所受优待,无人可以相比。但他从未居功自傲,恃宠纵情,而是更加小心谨慎。当值宫禁之中,既使是盛夏也不敢解衣。每次陪伴萧衍,总是屏气低声,不随意吃桌上的果实。有一次,他喝醉了酒,从桌上拿了一个柑橘,萧衍笑着说:“卿真是大有进步了。”拿一个柑橘就被认为是大有进步,可见吕僧珍谨慎到什么程度。

吕僧珍因离乡日久,上表请求萧衍让他回乡祭扫先人之墓。萧衍为使其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不但准他辞官,还赐他使持节、任平北将军、南兖州刺史,即管理其家乡所在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然而,吕僧珍到任后,平心待下,不私亲戚,没有丝毫张狂之举。吕僧珍的侄子,是个卖葱的。他听说自己的叔叔做了大官,便不再卖葱了,跑到吕僧珍处要求谋个官做。吕僧珍对他说:“我深受国家重恩,还没有做出什么事情以为回报,怎敢以公济私。你们都有自己的事干,岂可妄求他职,快回葱市干你的本行吧!”

吕僧珍的旧宅在市北,前面有督邮的官府挡着。乡人都劝吕僧珍把督邮府迁走,把旧宅扩建。吕僧珍说:“督邮官府自我家盖房以来一直在北地,怎能为扩建我家而让他搬家呢?”遂不许。吕僧珍有个姐姐,嫁给当地的一个姓于的人,家就在市西。她家的房子低矮临街,左邻右舍都是开买卖的店铺货摊,一看就是下等人住的地方。但吕僧珍常到姐姐家中做客,丝毫不觉以出入这种地方为耻。

君子立身处世,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这是封建社会中大丈夫的做人准则。然而,这并非常人可以做到。仍有些人贵而忘贱,得志便猖狂,恣意妄为,最终身败名裂。吕僧珍可谓深知立身之道的智者,他功高不自居,身贵不自傲,从而使皇帝对他更加信任。吕僧珍58岁时病死,梁武帝萧衍下诏说:“大业初构,茂勋克举,及居禁卫,朝夕尽诚。方参任台槐,式隆朝寄;奄致丧逝,伤恸于怀。宜加优典,以隆宠命,可赠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常侍、鼓吹、侯如故。”不但如此,吕僧珍还被加谥为忠敬侯。吕僧珍善有善终,当和他的立身谨慎是分不开的。

谨慎立身,是对立身的价值有了充分认识。有了功劳,不要经常说起;有了恩宠,注意不可张扬;有了权力,注意不要滥用;有了做高官的朋友,注意不要趋炎附势;有过去的不得志的朋友,注意不要嫌弃。志当高远,事当谨慎,这是历史指示的做人原则。

谨言慎行才能全身而退

汉景帝初年,晁错建议削藩,使早就图谋不轨的吴、楚等七国联合叛乱。危机之时,汉景帝便授于周亚夫太尉之职,要他指挥军队前去平叛。周亚夫既未推辞,又未谦让,只是接受任务,更无其他言语。汉景帝虽然觉得高兴,但同时又觉得周亚夫有些傲慢,可能有点不大尊重或是看不起自己这个年轻的皇帝。

周亚夫出兵之后,屡设奇谋,仅三个月,吴王刘濞被杀,吴、楚叛乱被平定。吴、楚是叛军主力,其余五国也节节败退,没用多久,作乱藩王或是自杀,或是伏诛,七国叛乱很快就平定了。平定七国叛乱,周亚夫功劳很大,赢得了人们的一致称誉,汉景帝也重用了他。

汉景帝前元七年(公元前150年),周亚夫被擢升为丞相,丞相为文官之长,但由于他得罪了人,便有人寻机报复。

首先找周亚夫麻烦的人就是梁王刘武。刘武与汉景帝同为窦太后所生,窦太后十分宠爱小儿子刘武,对他“赏赐不可胜道”,但他恨上了周亚夫。当时,周亚夫主持平叛,率领军队开到了河南一带。吴、楚联军正全力攻梁,周亚夫等人分析了形势,认为吴、楚联军锐气正盛,汉军难与争锋,决定把梁交给吴、楚联军,任由他们攻打。梁王向汉景帝求救,汉景帝也命周亚夫援梁,但周亚夫给他来了个“不奉诏”,而是派骑兵截断了吴、楚联军的粮道。吴、楚联军久攻不下,锐气尽失,又被断了粮草,被迫找汉军主力决战,周亚夫则深沟壁垒,养精蓄锐,一举打败了吴、楚联军。

周亚夫只知谋国,不知谋身,虽然平叛胜利了,但却与梁国结怨,终使梁王怨恨。因此,梁王每逢入朝,经常与母亲窦太后说起周亚夫,极尽中伤诬陷之能事。时间一长,假话也成了真话,何况梁王所说的并非假话,只是对事实的理解不合实际而已。窦太后听信了梁王的谗毁,经常向汉景帝说周亚夫的坏话。

汉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立长子刘荣为皇太子,但因其母栗姬逐渐失宠,汉景帝就想废掉太子,另立王皇后之子刘彻为太子。周亚夫秉性直爽,不懂劝谏艺术,与汉景帝发生了争执。后来汉景帝说废立太子是家事,不需外人插手,周亚夫这才无奈罢休。周亚夫的劝谏不仅未能说服汉景帝,反而蔑视皇帝,因而皇帝深为愤怒。

汉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王皇后要求封自己的哥哥王信为侯,周亚夫断然否决,他说:“高祖皇帝曾经与诸大臣歃血盟誓:非刘氏而王,非有功而侯,天下共击之。”这还罢了,他还直言不讳地说:“王信虽是皇后的哥哥,但并无功劳,如果把他封了侯,那就是违犯了高祖的规约。”这自然使汉景帝十分恼怒,只是周亚夫持之有故,言辞确凿,汉景帝才不便发火,只能“默然而沮”。但从此加深了他与景帝之间的矛盾,更得罪了王信。

梁王与王信过从甚密,都恨极周亚夫,于是,两人联手,内外夹攻,一起陷害周亚夫。后来又由于其他事情,汉景帝对他产生了一定的怀疑。一次,景帝专门宣召周亚夫,想“考验”一下,看他是不是个知足的人。

一日,汉景帝特赐食于周亚夫。周亚夫趋入宫中,见汉景帝兀自独坐在那里,汉景帝跟他随便说了几句话,就命摆席。汉景帝让周亚夫一起吃饭,只是席间并无他人,只有一君一臣,周亚夫就感到有些惶惑。等他到了席前,发现自己面前只有一只酒杯,并无筷子,菜肴又只是一整块大肉,无法进食。周亚夫觉得这是汉景帝在戏弄他,忍不住地就想发火。转头看见了主席官,便对他说:“请拿双筷子来!”主席官早受了汉景帝的嘱咐,装聋作哑,站着不动。周亚夫正要再说,汉景帝忽然插话道:“这还未满君意吗?”周亚夫一听,又愧又恨,被迫起座下跪,脱下帽子谢罪。汉景帝只说了一个“起”字,周亚夫就起身而去,再也没有说话。

几天过后,突然有使者到来,叫他入廷对簿。对簿就是当面质问,澄清事实,核实错误罪行。周亚夫一听,就知末日已到,但还不知犯了什么罪。等周亚夫到了廷尉府,廷尉交给他一封信,周亚夫阅后,全无头绪。

原来周亚夫年老,要准备葬器之类,就让儿子去操办。周亚夫的儿子买了五百副甲盾,原是为护丧使用,出于贪图便宜,买下了许多朝廷使用的木料等。他使佣工拉回去,又未给钱,使得佣工怀恨上书诬陷。

汉景帝见书十分恼怒,正好借机找茬,派人讯问。周亚夫根本不知道这些事情,无从对答。问官还以为他倔强不服,就报告了景帝。

景帝怒骂道:“我何必一定要他对答呢!”就把他交大理寺审讯。周亚夫入狱,其子惊问何故,等弄清了原委,才慌忙禀告父亲。周亚夫听了以后,什么话也没说,只是长叹了一口气。

下面这段问答是千古有名的。

大理寺当堂审讯,问道:“你为什么要谋反?”周亚夫说:“我的儿子所买的东西全系丧葬所用,怎能谈得上谋反呢?”主审官说:“你就是不想在地上谋反,也想死了以后在地下谋反!”这真是石破天惊之判词,周亚夫一听,完全明白了,再也无话可说。被关入狱中后,他五日不食,绝食而亡。

为人处世,须谨言慎行,不可得罪人太多。否则他人容易记过在心,关键时刻这些人不会帮你说话,反而趁火打劫,落井下石,将你推至绝境。

领导素质与领导艺术大全集》_第二篇_领导的人格魅力_第五章_谨言慎行,成熟低调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领导素质与领导艺术大全集第二篇_领导的人格魅力_第五章_谨言慎行,成熟低调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