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参考书目

专著

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王凤阳:《汉字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

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王宁:《说文解字与汉字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王作新:《汉字结构系统与传统思维方式》,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年。

王筠:《说文释例》,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刘又辛、方有国:《汉字发展史纲要》,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

刘志成:《文化文字学》,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

刘志基:《汉字与古代人生风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江林昌:《夏商周文明新探》,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

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杜耀西、黎家芳、宋兆麟:《中国原始社会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

李运富:《汉字构形原理与中小学汉字教学》,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年。

李运富:《楚国简帛文字构形系统研究》,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

李炳海:《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李圃:《古文字诂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李圃:《甲骨文文字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年。

何九盈:《汉字文化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

宋兆麟:《巫觋——人与鬼神之间》,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

张玉金:《当代中国文字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

张远:《汉字字义的演变》,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

张素凤:《古汉字结构变化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张素凤:《一本书读懂汉字》,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张素凤:《汉字结构演变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年。

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年。

季旭昇:《说文新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赵平安:《隶变研究》,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

赵平安:《说文秦篆研究》,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赵诚:《二十世纪甲骨文研究述要》,太原,书海出版社,2006年。

赵诚:《甲骨文与商代文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

赵诚:《甲骨文字学纲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姜亮夫:《古文字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姚孝遂:《许慎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夏渌:《文字学概论》,北京,线装书局,2009年。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年。

徐中舒:《汉语古文字字形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徐复、宋文民:《〈说文〉五百四十部首正解》,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

高亨:《文字形义学概论》,济南,齐鲁书社,1981年。

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济南,齐鲁书社,1981年。

黄侃:《文字音韵训诂笔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黄德宽:《古文字谱系疏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黄德宽:《汉字理论丛稿》,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黄德宽、常森:《汉字阐释与文化传统》,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年。

淳于怀春:《汉字形体演变概论》,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年。

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

葛本仪、王玉新:《汉字认知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

董莲池:《说文部首形义新证》,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

董莲池:《说文解字考正》,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

蒋绍愚:《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蒋善国:《汉字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

裘锡圭:《汉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

雷汉卿:《〈说文〉“示部”字与神灵祭祀考》,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

詹鄞鑫:《汉字说略》,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

詹鄞鑫:《神灵与祭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美〕摩尔根:《古代社会》,北京,三联书店,1978年。

潘钧:《现代汉字问题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陈婷珠:《殷商甲骨文字形系统再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黄文杰:《秦至汉初简帛文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论文

王立军:《汉字形体变异与构形理据的相互影响》,《语言研究》2004年第3期。

王宁:《系统论与汉字构形学的创建》,《暨南学报》2000年第2期。

王贵元:《汉字形体演化的动因与机制》,《语文研究》2010年第3期。

王贵元:《汉字构形系统及其发展阶段》,《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齐元涛:《〈说文〉小篆构形系统相关数据的计算机测查》,《古汉语研究》1996年第1期。

李运富:《从楚文字的构形系统看战国文字在汉字发展史上的地位》,《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李运富:《汉字的形体演变与整理规范》,《语文建设》1997年第3期。

李运富:《论汉字职能的变化》,《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4期。

李运富:《汉字语用学论纲》,《励耘学刊》(语言卷)2005年第1辑。

李运富:《论汉字的记录职能》(上、下),《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2期。

李运富:《论汉字的字际关系》,《语言》2002年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运富:《论汉字结构的演变》,《河北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李孝定:《从六书的观点看甲骨文》,《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论丛》1986年第6期。

张云艳:《现代汉字的结构类型》,《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8年。

张素凤:《“王”字的文化蕴涵》,《中华活页文选》2005年第9期。

张素凤:《汉字演变中的理据重构现象》,《河北学刊》2008年第4期。

张素凤:《“孟”字的文化意蕴》,《文史知识》2006年第4期。

张素凤:《“美”“尾”与远古服饰审美的演变》,《汉字文化》2005年第3期。

张素凤:《谈古汉字构形变化规律》,《河北学刊》2007年第2期。

张素凤:《谈记录职能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影响》,《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张素凤:《释“帚”》,《中原文物》2007年第2期。

杨洲、张素凤:《孔子“仁”“圣”思想内涵及其关系探析》,《河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张素凤、张学鹏:《甲骨文中从“帚”之字考释》,《中原文物》2007年第6期。

张晓明:《二十世纪汉字字形结构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

陈炜湛:《甲骨文异字同形例》,《古文字研究》第6辑。

周有光:《文字演进的一般规律》,《中国语文》1957年第7期。

郑振峰:《论甲骨文字构形系统的特点及其演变》,《语言研究》2004年第3期。

孟华:《汉字两书论》,《东方论坛》2006年第5期。

赵学清:《战国东方五国文字的构形系统研究》,《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赵诚:《古文字发展过程中的内部调整》,《古文字研究》第10辑。

姚萱:《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考释(三篇)》,《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2期。

黄天树:《论汉字结构之新框架》,《南昌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黄德宽:《汉字构形方式:一个历时态演进的系统》,《安徽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黄德宽:《汉字构形方式的动态分析》,《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曾宪通:《说繇》,《古文字研究》第10辑。

郭伟:《〈说文解字〉形变字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字里中国》_参考书目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字里中国参考书目

书籍
上一章
35/35
下一章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