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活得这么累 精彩片段:
需要把我的课题和他人的课题分开。大人想参与孩子的课题这件事情,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我们先来明确一下“课题”这个词的含义,然后再分析不分开课题会产生的问题点。要想判断这是谁的课题,只需考虑:某件事最终结局会降临在谁身上或某件事最终责任该由谁来承担。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学或不学,是谁的课题?是父母的课题还是孩子的课题?这实在是太明确不过了。当然是孩子的课题。因为,不好好学,会陷入困难的是孩子,不学习的责任,需要由孩子自己来承担。
大体上来讲,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均来自,某些人肆意参与他人课题所引起的。就像一个外人穿着鞋恣意踏进我家一样。我们在后面会谈及,和谁结婚,这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父母的。一旦父母反对,孩子就会感到父母穿鞋肆意踏入自己的课题,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再来看看前面提到过的信赖关系。可以明确划分课题,靠自立完成时,旁人应该信赖他可以自立完成课题,不用行动或语言去干涉他,这才是支持他自立的正确做法。
自己决定有一次,一位学生和我搭话。说她有一段时间没上学。一问才知她休了一周。但是我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特别。
再交谈几句后,她便透露了实情。在她没上学期间,也没有待在家里。因为她母亲认为学生应该上学,她只好每天都在家和学校中间地带闲逛耗时间。白天在公园、咖啡厅里度过,到了傍晚,若无其事地回家。就这样过了一周。
不去学校、没有上课,学业必然会受到影响。这是她没有上学的行为所带来的责任,应该是由学生自己来承担。功课被落下了多少,就要补多少。但是,上学与否由她本人决定就好,不是说父母认为她不能待在家里、她就得遵从父母。
我把这些想法告诉了她。不上学,那么这件事的结局就要落在孩子身上,这个责任也要由孩子来承担。决定上学与否,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是孩子的“课题”。
“这种事情你自己决定就好啊。”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小学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有一天,同学打来电话要我去找他玩。我问旁边的母亲:
“我可以去找他玩吗?”
母亲告诉我:
“你自己决定就好了。”
父母总是替孩子决定本应该由孩子自己来决定的事,试图通过这个方式控制孩子,还不忘加上一句“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对父母的干涉行为,孩子完全可以提出抗议、并提出拒绝。
但是,前面那个大学生,当父母对她说不可以待在家里时,顺从了父母的意愿。为什么?她之所以听从,是有“目的”的。直截了当地说,就是为了不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不上学导致的不良后果应该由自己来承担。问题是明明决定不上学了,可因为父母命他去,只好决定硬着头皮上学。这么做是为了不对自己的行动负责任。当然,要是反抗父母的话,父母的反应会很大,甚至会发怒。但是,因为父母反对,就顺从父母的意愿和决定,这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