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等人:一个江南家族的兴衰浮沉 精彩片段:
第五章 不息
5、身后名
满人推翻了汉人的王朝,汉人将自己的文化带给了满人。早在改朝换代后的第三年,清朝就重新开科取士,越来越多的读书人走上仕途,为国家的良性运转贡献智慧。清朝皇帝虽来自异族,但在治理国家上展现了出色的才能。他们对汉族制度、文化的推崇,让越来越多的汉人产生了认同感。
侯家的好友陆元辅去北京设馆授业时,玄泓的儿子侯荣已经改名侯开国,随他一同在京城游历。☾1☽侯开国进入国子监读书,外界对他的评价皆是“读书不求仕进”。☾2☽他在父亲玄泓去世后,担负起奉养继母莫氏和弟弟的责任。作为忠臣的后代,他谨记侯家的门风,将祖辈的节义精神融于自己的诗作,“称名山水,凭吊古墓,伤悼骨肉”,形成与当时诗坛不一样的风格。☾3☽
他们在京城交往的朋友中,有汉人,也来自山海关外的满人。无论汉人还是满人,都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尊重。
朱彝尊是他们的汉人朋友之一,同样来自江南,明亡后参加过抗清活动,失败后隐居不仕。在康熙十七年的“博学宏词科”考试后,受到重用,筹备编修《明史》,并编修文学丛书《明诗综》。在《明诗综》中,他心怀敬意地收录了侯峒曾、侯岐曾、侯玄演、侯玄洁、侯檠、夏淑吉、姚妫俞、盛韫贞、章有渭等多名侯氏族人的诗篇。
纳兰性德是他们的满族友人。他来自权臣之家,爱好汉族文化。“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当饱含汉语文化精华的诗句从异族人的口中吟出时,相信没有人再顽固地把“华夷之辨”的民族观放在首位。纳兰性德钦佩陆元辅的学问,两人亦师亦友。在陆元辅等多名汉族大儒的鼎力支持下,纳兰性德主持编辑了一套一千八百卷的儒家著述《通志堂经解》,其中有两部署名纳兰性德的著作都是由陆元辅代笔的。☾4☽
当侯开国向朋友们声称,他要“述祖德,守先业”☾5☽,在嘉定县城的侯氏故宅建一座书房“凤阿山房”时,朋友们的热情似乎比他还高。凤阿山房选址在侯家院内的叶池岸边。叶池是侯玄汸、侯玄泓年少读书处,也是侯峒曾和侯玄演、侯玄洁罹难的现场。多位画家朋友依照他的设想,为凤阿山房绘制了景观图。朱彝尊为他题写了门额,嘉定的朋友们纷纷写诗撰文,表达对凤阿山房的兴趣。☾6☽他们的热情,既来自和侯开国的友情,也是向侯氏家族致敬。
以陆元辅、侯开国为代表的嘉定读书人,将嘉定文学推向新的高度,一时间人才辈出,出现了“嘉定六君子”(陆元辅、赵俞、张云章、张大受、张鹏翀、孙致弥)和“疁城八子”(侯开国、赵俞、孙致弥、王畮、张云章、王度、张僧乙、李圣芝)的新气象。
只是,纸墨书香没有改善他们的物质生活。玄泓的儿子侯开国、侯棠、侯莱,玄汸的儿子侯来宜,侯开国的儿子侯铨、侯永、侯焘,黄淳耀的儿子黄㺱,陆元辅,苏渊,这些抗清领袖的家人、门生,生活无不陷入困窘。他们或者在学校读书,领取微薄的官府补助,或者去大家族教书赚取薪水,业余写字卖画。☾7☽侯开国的凤阿山房最终没有建成,多半是由于资金不足。
他们成为另一种遗民:读书,但不科考、不做官;与文人、官员有来往,但与政治保持距离。孤独坚守的个中滋味,只有他们自己懂得。从现实来说,他们有权追求富足的生活,而作为忠臣的后代,他们又要在新朝廷洁身自好。
从后世的记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坚守的不易:侯开国在康熙初年受封六品州同,但没有赴任,侯来宜成为“吏部候选”后也没了下文;☾8☽陆元辅参加康熙朝“博学鸿词科”考试前,梦见黄淳耀在他面前写下“碧血”二字,他大受震撼,在考试中发挥失常,从此不再参加科考;☾9☽黄淳耀的儿子黄㺱参加清朝的院试前,莫名其妙地被病魔击倒,口鼻冒血,从此放弃科考;☾10☽龚元侃与侯蓁宜的儿子龚概采参加院试时,提学官念及他是忠臣后代,想给他优待,结果他回答:“我岂敢以祖宗碧血为子孙青衿地耶?”终身不再应试。☾11☽
一件件看似偶然的事件,编织成一种必然。后世费心搜集他们“绝意仕进”的种种传闻,报以称赞的口吻,然而谁能理解他们内心的纠结?这几乎是无法摆脱的命运。先人的精神笼罩着他们,让他们别无选择。他们的心底一定经历了挣扎,但最终选择了坚守。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平定了南方的“三藩之乱”和台湾郑氏政权,将台湾纳入帝国的版图。各地汉人的反清情绪逐渐平息,没有人再“不识时务”地公然与朝廷作对。结束了顺治朝十八年和康熙朝初年的艰难生活后,百姓享受到政治稳定带来的安宁与繁荣。
嘉定经过休养生息,成为吴地巨县,百姓的生活也恢复了平静。昔日的诸翟镇龙江村,改名紫隄村。夏天,蟠龙江两岸紫薇盛放,倒映在水中,整个村庄变成一片紫红色。南翔、罗店、大场等市镇店铺林立,贸易发达。“金罗店,银南翔,铜江湾,铁大场,教化嘉定食娄塘,武举出在徐家行。”☾12☽民间流传的俗语,见证了岁月承平后的繁荣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