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秦始皇 精彩片段:
三十一 焚书坑儒
焚诗书焚不尽思想 坑术士坑不完怨恨
秦始皇通过“焚书”和“坑儒”这两件大事,在极短时间内迅速统一了思想、控制了舆论,造就了包括思想在内的大一统的历史格局。但是,“焚书坑儒”一直被作为秦始皇残酷暴戾的凿凿证据,被后世天下文人唾骂了两千余年,以至于今天一想到这个历史事件,有人仍然耿耿于怀,恨不能掘墓鞭尸,恨不能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对秦始皇食肉寝皮、敲骨吸髓。这种仇恨实际上是后来的文人们潜意识里面的集体恐惧。不过如果要评价一个历史事件,最好从该事件造成的后果的角度来评价,而不要采用道德或者感情的标准,为道德、情感所绑架。那么焚书坑儒的历史后果是什么呢?
第一,焚书的后果。
一是开了愚民统治先河。
秦始皇焚书的恶果不仅仅在于他烧毁了大量先秦典籍,更重要的在于秦始皇开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头——用暴力推行愚民统治和控制舆论。对于秦始皇来说,这是他实行个人独裁统治的必然,但是,对于整个封建社会而言,用暴力对天下百姓进行愚民统治是一个可怕的开端。
二是焚书令不能解决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
焚书令的导火索只是朝堂之上有关分封制与郡县制孰优孰劣的一场争辩。分封诸侯的危害在未来,实行郡县制的危机在当前。分封诸侯到了若干代之后会出现诸侯之间因血缘关系疏远而相互杀夺的恶果;实行郡县制的危机在于,一旦出现暴乱就会出现无人勤王的严重局面。所以,分封制与郡县制二者各有利弊。秦始皇当年统一天下之始就曾因立封国还是设郡县发生过争论,但是,因为秦始皇立场鲜明地支持主张郡县制的李斯,所以,全国推行了郡县制。可是,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并没有因为全国已经普遍实行了郡县制而宣告结束,以淳于越为代表的儒生仍然坚持分封制,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实行分封制才能巩固政权。
淳于越是秦始皇时代坚持政治主张、保持政治底线的秦朝博士的代表。这些坚持自己政治主张的博士们没有因为秦始皇主张郡县制而屈服,他们坚持己见,坚信分封制是保证秦王朝长治久安的正确制度。
秦始皇对博士相当重视,在朝廷设博士七十人,这在中国历朝历代中都是博士人数最多的。但是,秦始皇建立“一人”政权,实行皇帝制度,他虽然广蓄博士,却不能听从博士们的意见。一旦在政治制度的层面上发生冲突,如分封制与郡县制,秦始皇就不会从谏如流了。
秦始皇不采纳博士们的意见也不是大事。问题出在秦始皇不听从博士们的意见,却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达了焚书令。秦始皇没有处罚淳于越,这是他的明智;但是,秦始皇妄图用焚书的办法杜绝博士的意见,杜绝天下人对政治的评议,却是最愚蠢的办法。
三是中国历史上大多数士人都反对焚书。
我们不妨看两首古诗,看看古人是怎么看待秦始皇的焚书令的。唐人章碣写有《焚书坑》一诗: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