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易中天中华史10·三国纪_第五章 武侯治蜀 五、殊途同归

易中天
中国历史
总共32章(已完结

易中天中华史10·三国纪 精彩片段:

第五章 武侯治蜀

五、殊途同归

跟东汉一样,曹魏其实早就亡了。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以后,政权实际上就是司马家族的了。十六年后司马炎逼魏元帝禅让,也只是办了一道手续而已。

政变的过程是以后要说的(详见本中华史第十一卷《魏晋风度》),这里只说根本原因。

原因得从曹魏建国说起。

曹魏的建国之路,是一步一步探索出来的。因为曹操的特点,是有理想无蓝图。他的理想,是要建立一个“非士族”的“法家寒族之政权”。因此,曹操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士族阶级的集体抵制,包括剿灭和暗杀。☾1☽

然而官渡之战把整个局势都改变了。最能代表士族阶级的袁绍被证明是纸老虎,“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曹操则成为帝国的象征。结果士族和曹操都面临两难:士族不能撇开曹操另立中央,曹操也不能撇开士族尊奉天子,而如果没有皇帝这张牌,他们都将失去斗争的正当性。

汉献帝能平安无恙,这是重要原因。

曹操身边的士族和名士比其他军阀多,也不奇怪。因为在曹丕代汉之前,曹魏与大汉并无区隔。因此,即便去了许都,也不等于投靠曹操;即便投靠曹操,也不等于死心塌地;即便死心塌地,也不等于一条道走到黑。

也就是说,曹操与士族和名士都在打同一个算盘:利用对方实现自己的目的。

这个时候,就看谁会下棋了。

公开叫板的是孔融,结果被曹操毫不客气地杀掉,罪名是“不孝”。心存幻想的是荀彧,结果以自己的生命殉了自己的理想,原因是反对曹操封魏公。两人分别被视为反曹和拥曹派,结局却殊途同归,不免让人怅然。☾2☽

孔融和荀彧的悲剧,归根结底是他们的名士身份、士族立场和儒家思想所致。东汉王朝以名教兴国,世家大族以儒学立身,忠君守节的观念根深蒂固,改朝换代成为最敏感的问题,甚至划线的标准,他们似乎别无选择。

选择曲线救国的是陈群。

陈群跟鲁肃一样,深知汉室不可复兴,却又坚信士族阶级前途无量。成败的关键,则在曹魏。因此,他不但不反对曹操建国,甚至积极劝进。但是曹操一死,他就向曹丕提交了自己制定的“九品官人之法”。

作品简介:

汉室倾颓,战乱连绵;群雄逐鹿,天下三分。

这段由于《三国演义》的妙笔生花而家喻户晓的历史,本性究竟如何?它背后的深刻意义和支配力量是什么?为什么大一统的中华帝国史,会有三个汉民族政权的“第三者插足”?曹操、孙权、刘备和诸葛亮身上,分别体现出怎样的风采和精神?

在本书中,并没有什么忠义与奸邪的斗争,只有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历史。

作者:易中天

标签:易中天中华史中国历史文化人文

易中天中华史10·三国纪》最热门章节:
1附录 本卷大事年表2后记 何时忘却三国3第六章 桃园惊梦 五、再说曹操4第六章 桃园惊梦 四、再说诸葛亮5第六章 桃园惊梦 三、再说刘备6第六章 桃园惊梦 二、再说孙权7第六章 桃园惊梦 一、千年一梦8第五章 武侯治蜀 五、殊途同归9第五章 武侯治蜀 四、东吴之路10第五章 武侯治蜀 三、蜀汉之亡
更多『中国历史』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