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大纲 精彩片段:
第七编 元明之部
第三十九章 南北经济文化之转移(中)
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之重心,何以有自北移南之倾向,此事论者不一。
或疑北方气候,古代较温暖,以后逐渐寒冷。此属据谓古代北方多竹及水稻,而后代之北方竹、稻均少,惟此亦可由于雨量及地土之水分等而异,不必为气候之转变。且古代即程江南之江南之枬、梓、竹箭,竹盛于南,自古已然。后代北方亦未尝不产竹。杜甫秦州杂诗,咏竹已三见。金章宗明昌三年,定司竹监岁采入破竹五十万竿,春、秋两次输都水监备河防。元河南、怀孟,陕西京兆、凤翔,皆有在官竹园,掌于司竹监,发卖皆给引至一万道。(至元四年。)民间住宅内外,竹不成亩,本主自用外,货卖依例抽分。明代通州、芦沟、真定等处,皆设抽分竹木局。此皆黄河流域依然产竹之证,直至近时犹然。至稻田,苟有水利即可得。今北方有水虚即可有稻田,是其证。如宋代洛阳以牡丹名,今牡丹转盛于北平,此是人事,不关气候。观月令、豳风及古今诗人歌咏,未见北方气候有显著或严重之变化。
或疑北方雨量古代较多,以后逐渐减退。此层亦以农田水利及土地性质逐步后退推想。然北方之水患,后盛于前,不应雨量转为前多于后。
或疑北方民族血统,后代混杂渐多,故见退步。此层亦出臆测。唐代为中国史上之极盛期,唐代北方人已多混血,何以转较东汉以下为盛?南方先有夷僚蛮俚,北方人避难来南,未见不有混合。
以上诸说,均无切证。
或疑黄河为中国水患,长江为中国之利。此层就历史言,亦似适得其反。
一、黄河与北方之水患
殷代的文化,孕育长成于黄河之下流。
汤居亳,距河尚远。其后渡河而北,乃昵就黄河,非畏避。故仲丁迁隞,河亶甲居相、祖乙居耿,殷之都城,始终近河。
自盘庚至纣二百余年的殷墟,南距朝歌,北據邯郸及沙邱。建筑在黄河下游淇、洹交灌的大三角洲上。
西周的文化,脱离不了河、渭流域的灌溉。
春秋中原一、二百个侯国的田邑城郭,都错落散布在大河两岸。
泾、渭、汾、凁、伊、洛、淇、洹、淄、汶、泗广大的水利网,缨络其间,做了他们养长文化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