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背后的角力 精彩片段:
一八、1931年9月26日
35、民众运动正在起变化
不管国民政府想如何“巧妙”地展开对日策略,民众可不管那么多,他们一以贯之并且更加激烈地要求政府直接对日本采取行动。26日,上海学生派出刘旋天等50多人代表,赴南京向政府请愿,提出以下五项要求:
一、集中兵力,驱逐日军出境;
二、惩办不力外交官员;
三、令张学良迅速出兵,戴罪立功;
四、发给各大学学生枪械,武装全国学生;
五、实行革命外交,不签订丧权辱国条约。
上海学生代表所提上述要求,暗示出民众运动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当九一八事变刚爆发、民众运动方起之时,主要矛头是针对日本的,那时在民众与国民政府之间,没有对抗的张力;可此时,民众开始对国民政府的按兵不动失去耐心,他们开始怀疑政府对日行动的决心和能力,民众运动的矛头已开始指向国民政府。上海学生代表的五项要求中,条条都暗含着对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不满。
事实上,26日上海学生代表的五项要求,已经不是青年学生第一次表露出对政府的不满情绪了。25日,北平北师大的学生和教员就曾以正面这样的电文,表达了他们对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不满:
国家养兵,愿为抵御外辱,我国兵额之多,冠于全球,而一遇外敌,辄取不抵抗政策,洵属奇耻。此次日本入寇东省,如入无人之境,辽吉以沦陷,平津又受威胁,似此情势,尚能持不抵抗主义乎?
总之,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民众,对政府不抵抗政策既不理解,也不支持,他们意识到自己对日本侵略者的一腔义愤,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下是完全没有用武之地的,所以他们开始转向对政府不抵抗政策的批评,而且,民众运动是很难“只动口不动手”的,与政府的对抗性行动必然出现。
但显然,国民政府却对民众运动转向的风险防范乏术。蒋介石本人对自己的领袖地位有一种强烈的、近乎偏执的使命感和优越感,他总是武断地认为,领袖怎么说民众就应该怎么做,既然领袖都抱定了以身许国甚至不惜牺牲的信念,民众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当上海学生代表的五项要求送抵蒋介石的面前时,他没有怎么踌躇,就作出了一一答复:
关于第一条“集中兵力,驱逐日兵出境”的要求,蒋答复道最后至无可和平之时,政府终须出兵决一死战。其言下之意是,现在还未到和平完全绝望之时,故亦非政府决心对日用兵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