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真实的长征 精彩片段:
第四篇 斗争的继续与三大主力会师
52、参加长征的三个外国人
究竟有多少外国人参加了红军长征,至今仍然是一个谜。有人说,有四个外国人,也有人说有六个,甚至把外国传教士薄复礼、海曼等人也算在内。这两种说法都有误。有资料表明,仅仅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的朝鲜籍战士就有30多个。据此可以肯定,参加长征的外国人至少应在30多人以上。
传教士薄复礼、海曼、凯尔纳根本算不上参加了长征,因为他们并不是红军队伍的成员,而是因“间谍”嫌疑被红军抓获并扣留的。美国著名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把薄复礼称为“长征队伍里的局外人”,这一称呼是比较恰当的。
参加长征的外国人,现在史实较详,可查证的有四个人:德国人李德,越南人洪水,朝鲜人毕士悌、武亭。李德在前面已有介绍,这里着重介绍另外三个人。
洪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授勋的唯一外籍将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他原名武元伯,1908年10月1日出生于越南嘉林县一户富人家庭。1924年因为参加反对法国殖民者的学生运动而被法国警察通缉。这年年底,他同越南一些爱国青年来到了当时中国大革命的中心——广州。胡志明恰恰这时也到了广州,为孙中山的苏联顾问鲍罗廷当翻译。洪水等人参加了胡志明在广州创办的政治训练班和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当时反动派都把革命看作是“洪水猛兽”,而他所向往的就是用革命的手段、用洪水般的气势来摧毁旧势力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所以这时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了“洪水”。1926年3月,洪水由李富春、蔡畅等人介绍,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他与林彪、刘志丹等人是同学。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员进行血腥屠杀。此时,洪水毅然脱离了国民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12月,他与其他30名在黄埔军校工作和学习的越南青年一道参加了广州起义。1930年初,洪水担任了红军第十二军团第二十四师政治部主任。1932年,被调到江西瑞金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担任教员。1934年1月,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洪水在这次大会上当选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然而没有多久,“左”倾错误领导人就把洪水打成了“高级特务”,粗暴地开除了他的党籍。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洪水所在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被编入军委干部团。朱德、刘伯承特别关照洪水,把他编入直属队,负责长征途中的宣传鼓动工作。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党内“左”倾错误逐步得到纠正和清理,中央纵队党委撤销了对洪水的处分,恢复了他的党籍。洪水非常感慨地说:“遵义会议不仅挽救了红军的命运,挽救了中国的命运,也挽救了我的命运。”
红军第一、四方面军懋功会师后,兵分两路过草地,洪水被分配到朱德、张国焘、刘伯承所在的左路军。左路军到达噶曲河边时,本来就不想北上的张国焘故意找借口,强令左、右两路军南下,分裂党和红军。洪水坚定地站在朱德、刘伯承一边,反对张国焘南下和另立中央。一次,他毫不畏惧地与张国焘当面争辩起来,这让张国焘非常恼火,一怒之下,莫须有地把洪水打成“国际间谍”,再次开除了洪水的党籍。如果当时不是朱德、刘伯承等人极力保护,洪水恐怕早就被张国焘杀害了。
不久,洪水在部队南下途中的一次战斗中被打散,与部队失去了联系。他开始了一个人的北上长征。他坚信,只要自己坚持往北走,就一定会找到党中央和红军。一路上,他忍饥挨饿,露宿荒野,吃尽了苦头。为了谋生,他给别人牧羊、喂骆驼。但大多数时候他是靠沿途讨饭度日。1936年初,在延安,一个骨瘦如柴、蓬头垢面、手里拿着讨饭用的碗、身上穿着破藏袍的人,突然出现在红军指战员们面前,人们几乎都认不出他就是洪水了。战友们确信是他后,无不钦佩他的这种顽强精神。中央领导听说他的故事也很感动,组织上再一次撤销了对他的处分,再一次恢复了他的党籍。洪水非常感慨地对战友们说:“这就是革命。如果一个人决心参加革命,就必须经受得住各种磨难和打击,包括被自己的同志误解,否则怎么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呢?”
1936年6月,洪水成了红军大学的第一批学员。11月底,朱德、刘伯承、贺龙、张国焘等人到了延安。张国焘看到洪水后,心里很不是滋味。朱德高兴地对洪水说:小洪,听说你们的队伍被打散了,这么长时间没见到你,想不到你比我早到延安了,你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啊。洪水笑着回答道:我现在能在红军大学学习就是后福。
毛泽东曾深情地讲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灿烂的五星红旗上,染有朝鲜革命烈士的鲜血。”长征路上牺牲的毕士悌,就是这些朝鲜革命烈士的杰出代表。
毕士悌,又名杨林,朝鲜名为金勋。1901年出生于朝鲜平安北道。1919年,朝鲜爆发了有几十万人参加的、争取民族独立的“三一”起义,毕士悌和他的父亲都参加了这场爱国运动。由于日本军警的血腥镇压,包括毕士悌的父母在内的成千上万朝鲜人遭到了屠杀。毕士悌遭到了通缉,被迫流亡到了中国。1921年6月,他到达昆明,考入由蔡锷创办的云南讲武学校。东北抗联领导人周保中此时正好与他同校,据周保中回忆,毕士悌每天早上都要背着砖头跑10里路进行锻炼,生活很俭朴,说话不多却待人热情,在全校无论学科和术科都是第一名。学校教育长号召学员们要向这位“有志的高丽学生”学习。
1924年11月,毕士悌从云南讲武学校毕业,来到广州,进入黄埔军校担任学生队上尉队长。在那里,他受到了周恩来等人的影响,转而信仰共产主义。他先后率黄埔军校学员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讨伐陈炯明和平定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的战斗。1924年11月,共产党领导的叶挺独立团在肇庆成立,毕士悌被党组织调去,担任第三营营长。1925年夏,毕士悌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8月,党组织又将毕士悌派往苏联,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和莫斯科步兵学校学习。1930年夏,他回到中国,在东北担任满洲省委军委书记。1932年7月,他被调到中央苏区工作,任中华苏维埃劳动与战争委员会参谋长,成为周恩来后方工作的得力助手。一次,毛泽东遇到毕士悌,得知毕士悌的妻子还在满洲省委工作时,毛泽东马上嘱咐中央交通机关要想办法把他的妻子调到中央苏区来。1934年1月,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毕士悌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之后,他调入红军大学主管教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