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1912-1928:文武北洋·枭雄篇_第四章 茫茫烟蔓寻何处 第十节

李洁
中国历史
总共36章(已完结

1912-1928:文武北洋·枭雄篇 精彩片段:

第四章 茫茫烟蔓寻何处

第十节

查证史料,老人说得对,吴墓的确一直简陋如斯。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2月16日吴氏下葬时,空旷的四十亩陵园里,竟只建好了一座孤零零的坟包,甚至连墓碑也没有立起!设计蓝图上,尚有神道、碑亭,尚有石人、石兽,尚有一片蔚然的林木,尚有一道肃穆的大墙。然而,都没付诸地面上矣。究其原因,竟让人难以置信——资金不足!

唉!说说当年吧。彼时,八年抗战已经取得胜利,百废待兴,国民政府在南京枪毙了齐燮元等大汉奸的同时,也着手褒奖国难时期的一些有影响的故人。已辞世七年的吴佩孚理所当然地成为政府明令褒扬的人。时任贵州省主席的杨森与另一位川籍要人邓锡侯飞到北京,出面以“故旧袍泽”和“平市各界”的名义发起公葬。吴氏的故友、行政院院长孔祥熙亲任营葬委员会主任委员,在北平主持华北军政的最高长官(北平行辕主任)李宗仁将军亦就近担任主委。因吴氏乃有口皆碑的清廉之人,遗属自然无力厚葬之,所以,营葬委员会在报纸上刊发广告,并往各地发函,征集捐款。

至于国民政府为何不把好事做到底——拨专款为吴修墓,恐与内外交困不无关系。国、共两党的纷争已经演变成此熄彼燃的狼烟,内战的阴影遮黑了中国的天空,一时间,物价飞涨,货币贬值,营葬委员会募得的大笔善款,到头来竟只够勉强让故人入土为安的了!而且,朝中也有非议,已赴美国考察水利的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即为其代表。冯氏对吴佩孚的仇视是不言而喻的,国民党内其他政敌对蒋介石的抵制也是可想而知的。蒋介石不能不审慎处理此事。但老蒋终究要表示表示,所以,他题写了一块“正气长存”的匾额,还拟就一副颇为不错的挽联:

三呼渡河,宗泽壮心原未已;

一歌见志,文山正气自长存。

说吴氏是誓死抗金的大英雄宗泽,是宁死不屈的伟丈夫文天祥。总之,是民族英雄。

国民政府明令褒电:

故吴上将军佩孚,于沦陷期间,忠贞不屈,大节凛然,为国殒殁。为表彰忠烈,追赠陆军上将衔。

李宗仁将军和北平特别市市长何思源先生共同主持了公祭仪式。是日,全城下半旗致哀。长长的车队从鼓楼经王府井大街、长安街、西单出西直门,抵达此地,那一天,又是一路的人山人海。

说起来,在这玉泉山下购买墓地,是绝好的选择,因死者生前所崇敬的关羽,死后即曾在“玉泉”显灵;而葬子玉于玉泉山,又正可彰显故人洁如白玉的品格。只因囊中羞涩,吴墓工程就只能够量入为出了!

不到三年,“北平”又改称了“北京”。就在共产党建国后的第十五天——1949年10月15日,吴之二夫人张佩兰病逝于什锦花园,被嗣子吴道时送进墓室内与吴佩孚合葬。其时,吴道时已把十余年前死去的生父吴文孚的坟迁到吴墓旁。两年后,这位“兼祧”的儿子亦辞世,被运乾、运坤兄弟安葬于此墓前。1957年秋,吴道时的生身母亲(亦即吴佩孚之弟妻)陈佩秋病故,与文孚合葬,她成了入土此墓地的最后一位吴氏家属。又过了九年,骇人听闻的文化大革命率先在北京开始,“反动大军阀”的墓首当其冲,墓庐被捣毁,墓穴被凿破,棺木被打开,尸骸被抛弃……红色风暴摧毁过后,就只剩下这座空空如也的水泥壳……

回青岛后,我从《北京旧闻丛书·京西名墓》中又查到了一点相关的文字:

作品简介:

※崔永元、程益中、袁伟时、傅国涌、野夫联合推荐

※新增15万字+100幅图片=畅销八年重编版!

※民国以来最好看最生动的北洋军政史!

※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吴佩孚,张作霖,他们的文韬武略,让一个转瞬即逝的时代没有匆匆流逝。

本书以人物为经线,以时间为纬线,实地探 访历史遗迹,爬梳史料,带着温情与敬意亲近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吴佩孚、张作霖等北洋时期代表人物,追述他们在晚清民国大变革时代中的升降沉浮,以崭新的视角,生动的笔触,还原了北洋时代的风貌,颠覆了人们对北洋的既有认识,呈现出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期间的政治生态、人物风采。

★我昨天还在看一本北洋的书《1912—1928:文武北洋》,我们的正史写北洋的时候都是“军阀混战”,就这一句。但是,我们是不是知道在北洋时代真正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崔永元

★《文武北洋》把段祺瑞的血肉写了出来,第一版我买了不下100本送人。——《领导者》杂志社长 周志兴

★我买了30本送人。——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前总编辑 程益中

作者:李洁

标签:李洁文武北洋近代史民国历史

1912-1928:文武北洋·枭雄篇》最热门章节:
1参考文献2第五章 草莽元帅林 第五节3第五章 草莽元帅林 第四节4第五章 草莽元帅林 第三节5第五章 草莽元帅林 第二节6第五章 草莽元帅林 第一节7第四章 茫茫烟蔓寻何处 第十节8第四章 茫茫烟蔓寻何处 第九节9第四章 茫茫烟蔓寻何处 第八节10第四章 茫茫烟蔓寻何处 第七节
更多『中国历史』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