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1912-1928:文武北洋·枭雄篇_第四章 茫茫烟蔓寻何处 第七节

李洁
中国历史
总共36章(已完结

1912-1928:文武北洋·枭雄篇 精彩片段:

第四章 茫茫烟蔓寻何处

第七节

上世纪的民国初期,“吴佩孚”这三个字是无法擦掉的,报章上隔三差五地就会出现这个名字。这是个让很多人看了高兴又有很多人看了不舒服的名字。

北洋时代的吴大帅偃旗于四川白帝城数年后,报纸上忽然又有了他的动静。原来,老吴静极思动,便藉调解西北地区汉回民族纠纷之机,起身去了甘肃。

时值“九一八”事变爆发,西北五省的新军阀马步芳等人见天上掉下个吴老帅,连忙联名通电中央,要拥戴他出山领导抗日。通电云:

窃以吴上将军子玉,为国元老,韬晦蜀中,于兹数载,虽身寄乎山林,心常系于国家。值此外患危急之秋,翩然莅陇。谢安虽老,共仰东山。矧其前戍辽东,适逢日俄战役,满洲形势,日本军情,观察靡遗,了如指掌。应请中央及全国袍泽一致敦请出山,主持对外军事,为政府外交之后盾,做人民救国之先锋。

你看,连吴氏早年曾在日俄战争中做过谍报工作的经历也成了人们拥其出山的资本。只是,马家军将领们的别有用心令老蒋脊梁杆子直冒冷汗——“请中央及全国袍泽一致敦请出山”的目的,竟是要吴佩孚“主持对外军事”!

蒋介石颇感警觉,深恐吴佩孚真的东山再起,便一面电请“玉帅”入京(南京)共谋国是,一面急令杨虎城部进兵兰州,逼迫老吴赶紧走人。

吴佩孚最后的机会失去了。他再也无号令千军万马的可能了。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初,他不得不离开甘肃,辗转回到旧日京城。

执政了的蒋介石先生显然是一位很看重军人骨气的人,他不仅没有羞辱曾被国民政府通缉的败军统帅吴佩孚,反倒允许“孚威上将军”保留着昔日的尊严——前面说过,他请孔祥熙持自己的亲笔信和十万大洋北上看望过吴氏,并借北上视察之机设宴款待过“玉帅”。胜军总司令与败军之帅相见,当朝与在野的地位不同,当然礼节重于内容。杨森后来称,蒋、吴会面后,“自此遂成莫逆”,显为溢美之辞。两个都够倔强的汉子的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见面,想必成不了莫逆之交的好朋友。但蒋氏对前辈军人领袖的敬重却实在令我意外——原来他和吴氏一样,最看不起的就是那些没骨头的军人,不信你数数看,投过来叛过去的,有几个将领能得到蒋介石的真正尊重?

吴佩孚晚年,一直待在什锦花园里,虽还不到六十岁,但已没了叱咤风云的能力,他只有捋着花白的胡须叹息的份儿了。

憋在“花园”里的吴佩孚,每天上午,让秘书读一遍国内外新闻,然后,读《周易》,推演天象。鲜有客人来访。张学良不愿来了,他的蓬莱同乡,在奉军当军长的于学忠也不肯上门了。北洋故人,谁也受不了吴大帅的当面责备。

只有家人相伴了。

吴佩孚一辈子想做“完人”,而中国完人的标志之一,就是对发妻要从一而终。因上苍不悯,吴氏的结发夫人宋氏没等过门儿即命丧黄泉,三十岁上,他才趁在日军驻芝罘岛(烟台)情报小组工作期间回乡与李氏成婚。李氏算是他真正的元配。

青春期时的吴子玉,曾幻想把“戒淫”当成一生的头等大事来做,他写过:

作品简介:

※崔永元、程益中、袁伟时、傅国涌、野夫联合推荐

※新增15万字+100幅图片=畅销八年重编版!

※民国以来最好看最生动的北洋军政史!

※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吴佩孚,张作霖,他们的文韬武略,让一个转瞬即逝的时代没有匆匆流逝。

本书以人物为经线,以时间为纬线,实地探 访历史遗迹,爬梳史料,带着温情与敬意亲近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吴佩孚、张作霖等北洋时期代表人物,追述他们在晚清民国大变革时代中的升降沉浮,以崭新的视角,生动的笔触,还原了北洋时代的风貌,颠覆了人们对北洋的既有认识,呈现出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期间的政治生态、人物风采。

★我昨天还在看一本北洋的书《1912—1928:文武北洋》,我们的正史写北洋的时候都是“军阀混战”,就这一句。但是,我们是不是知道在北洋时代真正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崔永元

★《文武北洋》把段祺瑞的血肉写了出来,第一版我买了不下100本送人。——《领导者》杂志社长 周志兴

★我买了30本送人。——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前总编辑 程益中

作者:李洁

标签:李洁文武北洋近代史民国历史

1912-1928:文武北洋·枭雄篇》最热门章节:
1参考文献2第五章 草莽元帅林 第五节3第五章 草莽元帅林 第四节4第五章 草莽元帅林 第三节5第五章 草莽元帅林 第二节6第五章 草莽元帅林 第一节7第四章 茫茫烟蔓寻何处 第十节8第四章 茫茫烟蔓寻何处 第九节9第四章 茫茫烟蔓寻何处 第八节10第四章 茫茫烟蔓寻何处 第七节
更多『中国历史』类作品: